畜牧业养殖的“斯布”模式:农牧民用得上才是“硬道理”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08 09:31:14

编者按:2012年,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由农业部、财政部列入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组织全国40多个优秀科研、教学单位,400多位专家,分别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藏区成立了8个示范区,以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与示范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巩固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该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专项“青藏高原社区生态畜牧业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在“十二五”农业类公益性行业专项的研究基础之上,以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为研究对象,力求破解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瓶颈问题,并对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核心发展模式及理念做进一步研究。

在西藏成立的两个示范区分别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斯布社区和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甲多社区。

中国西藏网讯 从拉萨市出发,沿着蜿蜒的拉萨河一路向东约100公里抵达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在乡政府旁边的小桥分岔处沿河道上行,一路溪水潺潺,河床两旁田地内打捆的青草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蓝天下牦牛摇着尾巴惬意地觅食,袅袅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空飘荡……

没过多久,便来到了斯布牦牛的故乡斯布牧场。这里盛产的斯布牦牛以品质优良而闻名于西藏,如果说牦牛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宝贝”,那么斯布牦牛则是“宝贝中的宝贝”。在旧西藏,斯布牦牛是专供达官贵人享受的贡品。

“依托资源优势,让斯布畜牧产业快速发展,让品质优良的斯布牦牛惠及更多群众。”在斯布社区奋斗了8年的技术人员甲央谢拉说,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组专家、牧民共同探讨,在斯布沟走出了一条让农牧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的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理念和生产技术示范模式。


甲央谢拉介绍斯布牧场的情况 摄影:王淑

吃糌粑的青稞地种了草,我们吃什么?”

“吃糌粑的青稞地种了草,我们吃什么?”在斯布社区,项目组提出的人工种草、农牧互补提升饲草生产供给能力的方案引发了当地农牧民的质疑。

“种青稞吃糌粑。当时,斯布社区的牧民习惯了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完全不接受人工种草项目。”甲央谢拉回忆说,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后,第一年只有几户人家少量种植,项目组技术人员从耕地、撒种、收割等各个环节手把手教这些牧户种植适宜在高原生长的燕麦草。

可喜的是首年斯布社区种植的燕麦草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鲜草达3780千克/亩,有效解决了这些牧户冬春季节牲畜补饲不足的问题。

“冬春季节补饲跟不上,牛羊容易出现冬乏春死的现象,牦牛产奶量也会大大降低。”斯布村村民次仁罗布说,种植的燕麦草解决了他家的这些问题。


斯布村村民次仁罗布 摄影:王淑

看到人工种草项目的效益后农牧民之前的质疑解除了。第二年斯布村70%的牧户开始种草,第三年98%的牧户加入了种草队伍。时至今日,斯布村周围的村落也效仿斯布村开始了人工种草。

牛肥马壮,村民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今天的斯布村村民不会再纠结于地里种了草吃什么?想吃糌粑也可以随时买到。“人工种草给我们家和所有村民都带来了不少的利益,冬春季节牛羊饿死的情况不再发生,而且冬季给牦牛补饲后牦牛产奶量跟夏季差不多……”现在次仁罗布家里的牦牛数量已发展到70余头。

平措扎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牧场,家里有15亩地,除其中4亩种了油菜外,其余全部种了草。同时,他还将自己秋季的圈窝翻耕后种起了草。据了解,像他这样利用自家圈窝自发种草的牧户还有很多。

“自从种草后家里没有饿死的牲畜,种草完全解决了冬季饲草不足的问题,我们很受益。”家中有200头牦牛的平措扎拉年收入10余万元。


斯布村村民平措扎拉 摄影:王淑


平措扎拉在晒奶渣

“项目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就算技术员全部走了,坚信种草的技术和项目还能在斯布牧场继续。”甲央谢拉说,能将当地农牧民带上致富的路,并能长期为农牧民服务,是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

打造“斯布牧场”畜产品品牌

不断优化斯布牦牛品种,建立数字化档案,编制斯布牦牛品种选育技术规程,推动斯布牦牛良种生产进程。

目前,斯布牧场建立了核心群(牧场)+扩繁(牧户)+销售(原种场)的良种繁育基地,建立斯布牦牛核心群570头,建档1680头,年度选育牦牛300余头,犊牛成活率达98%,2016年斯布牦牛列入西藏自治区良种补贴计划。

“我们会不断扩大核心群种牛,以后希望能把这‘宝贝中的宝贝’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牧民增收致富。”甲央谢拉说。


斯布牧场上的牧民和自家心爱的牦牛 摄影:王淑

2015年5月,斯布村的第一个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投入生产,主营乳制品、农畜产品、畜牧养殖、培育等。经过效益分析,该加工厂通过生产酸奶、酥油、奶渣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万元。另外,酸奶生产和加工所需的工人全部雇佣当地牧民,每年能为当地牧民带来近10万元的劳务收入。


斯布牧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乳制品加工厂房工作 摄影:王淑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畜牧业养殖“斯布”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贾华加)

责任编辑:杨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