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带动7万余人增收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22 11:43:16

记者日前从市农业局获悉:保山市11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既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又为就业促进脱贫攻坚和奔小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11个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共带动示范区周边农户26094户7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43户9382人。

保山市把规模农业产业作为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保山市关于利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依托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由市级财政贴息2个点,建设“流转土地在1万亩以上,要素集中、产业聚集、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规模农业示范区”10个以上。以示范区为龙头,推进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让项目区农户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周边农户可支配收入增幅的5%以上,每个企业吸纳当地或市内务工人员不低于300人,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脱贫。

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规模农业发展。各县(市、区)和园区及各部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思路,细化目标任务,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制定了年度投资计划和月度调度计划,启动了月度评价程序,对新培育或引进的万亩规模以上农业示范区实行月度动态评价。市委、市政府创新提出了“51+49”股权模式,成立以政府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市农业部门成立规模农业协调推进小组,抽调业务和技术骨干服务于示范区建设。

目前,11个示范区共流转土地12.5万亩,涉及5个产业,其中茶叶3个3.59万亩、银杏1个1.45万亩、咖啡1个1.12万亩、水果2个2.17万亩、中药材4个4.17万亩。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共带动示范区周边农户26094户7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43户9382人,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龙陵丰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中药材基地流转土地10100亩,公司自己种植纹党参860亩,其余9000多亩流转后交给农户种植,涉及农户4395户1758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5户1044人。公司将每亩约2000元的种苗和物资款全部赊给农户,两年后以每公斤13元的保底价收购鲜参,预计亩效益8500元左右,年人均增收约2500元。

龙陵县禇橙基地以“产加销一条龙”模式进行运作,让农民实现了地租、务工、分成3份收入。即:示范区与农户约定土地租期30年,每年每亩租金为400元,让农户获得了第一份收入;公司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按25亩至30亩划分为一个基地单元,每个单元配置2名原土地主人或贫困户为产业工人,挂果前按每株果树给予16元管护费,挂果后以每公斤提取管理费0.8元至1元,每个基地单元产业工人可获得工资性收入10至15万元,让农民实现第二份收入;建立产业反哺机制,公司拿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产业收益反哺基金”,到丰产期时出租户每亩每年可增加收益600元至750元,让农民获得第三份收入。

保山市“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当前农村严重老龄化、农村耕地出现严重撂荒现象的状况下,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根本问题。规模农业示范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一直制约保山农业发展的低质化、低端化、低效化的瓶颈。更为重要的是,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对土地进行了“二次平衡”,破解了农村土地供求矛盾突出”的难题;拓宽了弱势群众的增收渠道,破解了“弱势群众增收难”的难题;让劳动力就地打工赚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破解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多”的难题;同时,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了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云南网)

责任编辑:王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