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家试点获评2017中国改革年度案例、腾冲市成为全省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一批事关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革让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群众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事关长远发展的标志性、关键性改革举措,全市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园中园正在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签订投资项目协议45个,概算总投资264.8亿元,完成投资22.33亿元。保山工贸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园区。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引领农业规模化发展,11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流转土地12.51万亩,带动农户2.02万户、6.2万人。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8个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全域旅游创建引领旅游品牌化发展,全市接待旅游者、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分别达36.9%、52.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坚决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认真开展压减水泥过剩产能计划及水泥产能置换相关工作,积极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落实房地产去库存地方政府的调控主体责任。“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项目从2016年的206项精简到116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全面推行。财税体制改革明显加快,滚动编制三年中期财政规划,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激励和问责。金融改革取得新成效,创新实施“51+49”混合所有制股权方式和“10+3”PPP融资方式,筹集到位6.48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国企改革红利凸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大幅增长。改革激发出的动力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678.9亿元,增11%,增速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改革促进了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社会治理创新实现新作为,“6995”“995”和网格化管理取得实效,“雪亮工程”加快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实,信访源头治理、积案化解进一步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司法体制改革、殡葬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改革改善了生态环境。城市生态化建设获人民点赞。“三个万亩”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评定,万亩青华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并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东山森林公园园中园基本建成,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被列为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和全省首家国家农业公园创建单位。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快速推进,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昌宁城北湿地、龙陵龙山湖等一批城市公园建成开放。腾冲、板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1750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展开。认定全市首批美丽乡村14个,102个传统村落列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0个,保山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365辆,投放共享单车4000辆。 改革推动了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一线两园”建设引领“走出去”。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开工建设,密支那经济开发区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猴桥—缅甸甘拜地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获缅方支持,猴桥—甘拜地特色口岸小镇项目先期启动,“一线两园”开放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对缅农业投资合作企业达15户。实施规范边民互市管理、减税减费、提高服务水平等一系列改革,全市边民互市连续3年实现大幅增长。2017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增21.7%,边民互市贸易货值达9.1亿元,增46.8%。签约重点产业招商项目95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800.6亿元,增24.6%。 改革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几年来,改革顺应人民的期盼,抓住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瞄准民生领域的“痛点”,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逐一破题,精准发力,作出一系列探索,制定一系列政策。这些改革措施条条都是“干货”,项项都有“含金量”,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食有所安、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保山日报》记者黄宝洲 杜光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