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野外作业时大雪漫山。 连绵的高山群岭、神秘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冰川瀑布……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主峰海拔7556米,不仅是四川省内第一高峰,也是横断山区第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让众人向往。 但在其东侧与山脚毗邻的大渡河,海拔却只有1100多米,短距离内竟有6000多米的垂直高差。这样独特的地形地貌,不仅在全国独有,在全世界都很少见。贡嘎山区域内存在巨大的气候、生物和环境分异特征,这也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全球生态学、环境学、地质学、水文学、冰冻圈科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198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的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贡嘎山站”)成立,到今年正好30年。30年间,科研人员坚守在这里,以贡嘎山为钥匙,解密神奇的生态密码。 一日之内“穿越四季” 独有的短水平距离内的高海拔落差,在贡嘎山形成干热河谷-农业区-阔叶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寒草甸-永冻荒漠带的完整生态景观,物种资源丰富,原始森林保护良好,冰川活动遗迹保持完整。从山脚循山而上,可感受亚热带农田、山地原始森林和海洋性冰川,一日之内可谓“穿越四季”。 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很早就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贡嘎山站站长王根绪告诉记者,在20世纪70年代,一批科学家就开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进行科学综合观测研究,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在1987年选择横断山最高峰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建立贡嘎山站。 每年夏季,是野外考察的黄金时间,大多时候,科研人员都要在条件艰苦的野外呆两三个月以上,进行实地考察。高达6000米的垂直落差,对科研学者来说,是让他们无比兴奋的观测天堂。密林、荒漠、冰川,越复杂的生态环境,让科研人员越感珍贵。 贡嘎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维管束植物185科、869属、约2500种。“同时,保护区巨大的谷岭高差和东西环境条件的差异,在这里形成了完整而复杂的植被带谱,以及东西坡垂直带谱结构的差异。”贡嘎山站研究员罗辑介绍。 根据他们的考察,光是在贡嘎山东坡,按海拔高低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植物带。“在贡嘎山西坡,谷地基面海拔较高,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景观,虽然部分地带其组成种类仍是云、冷杉属植物,但多以耐干冷气候特点的种类占优势,种类也较东坡丰富并相互渗透,组成混交类型。”罗辑说。
贡嘎山高山草原美景。 见证百年间“植物大战” 贡嘎山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在一日之内,览尽四季不同风景,也可以感受植物的百年“变迁”,体验“植物大战”。 贡嘎山站前任站长程根伟,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系列丛书访谈录中,就详细介绍了在贡嘎山的植被演替:泥石流、冰川推进等破坏森林形成裸地,后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等,冰川开始退缩,裸地露出来,慢慢地长出植被,从最初的一些苔藓,逐渐开始长草,再之后开始长出灌木和一些树种,再然后冷杉、云杉等成长起来。“当冷杉、云杉的高度超过其他树木,原先的树种竞争不过就逐渐死掉,最后形成了以冷杉、云杉为主的新的森林群落。”程根伟说,这样的原生态植物演变过程,在贡嘎山可以找到每个阶段的典型样本,也让这里成为一个少有的、绝好的植被演替的原生观测地。 实际上,在国际学界,对于植物演替一直有争议,甚至有人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过程,但贡嘎山的存在,却让科研人员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例证。 从1995年开始,罗辑着重对贡嘎山海螺沟1号冰川末端的植被演替进行研究,并拿到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对变化环境下高山植被原生演替过程进行精准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海螺沟冰川属于季风海洋性冰川,水热条件好,冰川消融速度快,自小冰期以来开始退缩,没有冰进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裸地最终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近百年来土壤为连续成土过程。”罗辑说,通过选择不同样本,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他们已经基本能够模拟出近100余年的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域形成的植物连续演替进程。 在2013年10月和2014年10月间,他们选取7个不同的地方进行采样,在每个样地随机布设长宽均为20米的样方,调查其中的乔木,记录其树种、胸径、树高、存活状态等,并在样地内随机布设3个长宽均为1米的样方,调查样方内所有灌木、草本和地被物,记录其种类、数量等,并取部分样品带回实验室烘干、称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