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牧俗风情文化博览园。 从去年开始,首位城市成都对口支援藏区县(市)从10个增加到19个,范围扩大,力度增加。在此轮对口帮扶中,成都市要求各区(市、县)精准聚焦省委扶贫开发攻坚重大部署,把助力藏区脱贫奔康作为最突出的任务。在这决战决胜关键节点,本报联合成都市对口支援藏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大型新闻采访报道——“2017援藏纪行·决战脱贫攻坚”。选择成都对口援建的巴塘、道孚、德格三个县,深度关注藏区脱贫攻坚,体验援藏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记录藏区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因你而改变”的动人篇章。 沿317国道翻过雀儿山,进入了一段长长的高山峡谷地带,清清的色曲河蜿蜒流淌,牦牛、骏马在河边草场上悠闲地吃着草,一栋栋红色的藏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雪山直逼云霄。 9月11日,援藏纪行北路记者第一站,走进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牧俗风情产业扶贫新村。这是成都高新区对口支援的德格县,集中优势资金重点推进的4个旅游示范新村建设项目之一。即将建成通车的雀儿山隧道,令这个牧俗风情产业扶贫新村备受关注。□本报记者 罗向明 文/图 15分钟穿越天险雀儿山 独木岭村打造的牧俗风情小镇坐落在雀儿山南麓,距雀儿山隧道口约17公里。 一直以来,雀儿山就像一道屏障,阻碍着德格县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 雀儿山主峰海拔达到6168米,垭口海拔5050米,被称为“川藏第一险”。山上一年四季寒风凛冽,过往乘客大多会出现眼花耳鸣、头痛胸闷、心慌气短等高原反应。 如今,经过5年多的艰苦施工,雀儿山隧道已具备通车能力,正在进行最后施工扫尾。经雀儿山隧道建设指挥部同意,本报记者率先体验了一回天堑变通途的快意。 雀儿山隧道施工线路全长8.955公里,其中,主洞长7079米。9月11日下午4时29分,记者乘车慢慢驶入雀儿山隧道。由于隧道内还有工人在安装照明灯、清扫建筑垃圾,因此行车速度并不快。即使这样,也仅用了15分钟就穿越了雀儿山。 同行的扎西师傅有些激动,“平时开得再快,翻雀儿山也要1个多小时,冬天最少要3个小时,危险不说还经常堵车,现在走隧道,又快又安全。” “雀儿山隧道通车,援藏队员们心里更踏实了。”高新区援藏工作队副领队曾武才说,队员们因为工作关系,往往每个月都会翻几次雀儿山,尤其是冬天,每次都要捏把汗。 明年建成牧俗风情小镇 出了雀儿山隧道口继续行驶20分钟左右,就到了牧俗风情小镇。 小镇几大主要体验区正在紧张建设中。 “整个牧俗风情园区将开发建设圣仙沟及野花岭、牧俗博览区、温泉体验区等,整个园区将于明年9月建成开放。”柯洛洞乡党委书记洛热扎西边走边介绍。 在一个保留了10多栋牧民老屋子的小坡上,一批民宿正在建设中。其中一套样板房已成形。旁边,工人们正在搬运石块,修建服务大厅。洛热扎西站到大厅二楼,指着远方的雪山,“今后这个位置是咖啡厅,楼上还要搭个观景台,游客坐在这里可边看雪山、边喝咖啡……” 不远处,一栋三层高的藏式楼房进入了施工扫尾阶段。 洛热扎西介绍,这是牧俗风情文化博览区,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未来,这里将展现牦牛文化、骏马文化、牧俗文化。 “我们根据资源基础、辐射带动能力等条件,分别在德格阿须、麦宿等四大片区各选择了1个村,进行旅游示范新村建设。此外,成都高新区还投入8800万元,用于旅游示范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高新区援藏工作队领队,挂职德格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卢德强介绍。 “一村一品”助推脱贫攻坚 记者在牧俗风情小镇采访时,25岁的白玛青措正和两个姐妹在民宿修建工地忙碌。她说,家里有5口人,目前只有她有劳动力。现在每天在家门口工地上做工,有150元的收入。 “风情小镇建成后,村民们的收入还将大大增加。”洛热扎西介绍,整个项目采用“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形式运营,包括独木岭村在内的4个贫困村100户村民,每户用扶贫金融贷款5万元入股,参与收益分红,同时,园区就业还优先聘用贫困村民。 不仅独木岭村,为做强产业支撑,在建设“高原畜牧产业圈”和“高原有机农业产业带”的基础上,成都高新区将陆续投入1.27亿元开展整村脱贫工程建设,全面参与推进102个贫困村脱贫,帮助建立“一村一品”等产业体系。 龚垭乡更达村在成都高新区的援助下,已建立起了有机蔬菜基地。记者在基地里看到,数十座双拱大棚排列有序,每个大棚里种植着不同的蔬菜。村民拥“‘一村一品’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持续推进贫困村脱贫增收。”德格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泽翁罗布介绍。据悉,从2017年到2021年,成都高新区计划投入援藏资金5.1亿元,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其中85%的资金将投入到脱贫攻坚中,促进德格县整体脱贫。(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