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 阿佤山乡好日子 翁丁木鼓敲起来,佤族欢歌唱起来。如今,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越来越被外界所熟知。 近年来,翁丁群众抓住机遇发展旅游促脱贫,依托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脱贫攻坚”工程,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茶叶和水稻,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全村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村。 “服装、围巾是我们自己织布做的,茶叶是从山上摘来的,米凉粉是自己搅的,游客们都喜欢,旅游发展了,我家的收入就多了。”在村民田安西家,手工制作的衣服、包袋和来自大山的茶叶、野生灵芝等土特产很受游客欢迎,田安西家靠着旅游业过上了幸福日子。 去年,翁丁村群众仅发展旅游产业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200元,旅游已成为翁丁村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柱。目前,翁丁村户户有了拖拉机和摩托车,有的人家还开上了小轿车。家家有电话,户户有电视,很多人家还接通了宽带网络。 以翁丁村为代表,沧源县把文化旅游作为敞开山门的重要推手,佤族歌舞不断走出山门,全县1100多名文艺从业者,分布全国14个省市以及各大名胜旅游景区,从事佤族歌舞乐文艺表演。“每年平均有50余批次2000余人次的农民文艺队伍前往内地沿海地区以及海外进行文艺演出。”沧源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86.19万人次,增长55.6%;实现旅游收入14.9亿元,增长63.9%。 江城县 边寨移民新生活 “建起了自家的新房,算是真正扎根在这块土地上了。”看着村内道路硬化扩宽,美化亮化工程开始收尾,居住环境一天好似一天,在中老边境的江城县康平镇界碑村,年近半百的吴君华感叹不已。从千里之外的昭通大关县搬迁至此,他和乡亲们在政府统规统建的安置点一住就是15年。今年,在扶贫项目支持下,他们撸起袖子重新拾掇这个“远方的家”。 曾经生活的高寒山区生存环境恶劣,2003年,吴君华响应政府跨州市移民政策,抱着“人挪活,试试看”的心态,举家来到这块边境热土。得益于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惠民举措,随着热区作物种植和务工收入增多,他家的年收入从刚搬来时候的几百元,增加到了如今的3万多元。和他一样,其他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这些变化,让他和一同搬来的290多户乡亲,更加坚定了“跟党走、奔小康”的信心。 党的好政策,让更多人在边寨安家立业。界碑村共有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在政府每户补助3万元、贴息贷款3万元的扶持下,村里又有40多户村民建起了新房。 在村口的村委会活动室里,康平镇驻村扶贫干部文猛正组织村民开展咖啡、坚果等种植加工培训。得益于与村庄毗邻的勐康口岸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开街运营带来的新商机,今年,他们还打算新增民宿客栈、农家食馆等方面的培训。 从界碑村步行5分钟就来到了勐康口岸,文猛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口岸建起了边民互市场所,边境贸易日渐活跃,成为当地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河口县 沿边开放新动能 一大早,河口县北山社区居民王柳梅的手机便响个不停,接二连三的催货电话赶着她来到边民互市交易市场。“生意兴隆,日子红火,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沿边开放政策。”王柳梅说。 自打2月以火龙果为主的4种边民互市商品采用大型货车运输以来,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火龙果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互市交易呈现“井喷”态势,今年上半年交易量达6.1万吨、货值2.8亿元人民币,河口成为越南火龙果陆路出口的最大口岸。王柳梅成了这一利好政策的受益者。 边陲变中心,末梢变前沿。“河口有百年开埠通商的历史。”河口县商务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河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门户、云南最具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打造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一带一路’给河口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苏东才感慨,目前,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进出口特色加工园区建设快马加鞭,让口岸经济由“过路经济”向“落地加工”转变,增强河口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7年上半年,河口口岸完成进出口总值5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5%。进出口货运量279.9万吨,同比增长113.1%,出入境人员206.5万人次,同比增长14.8%,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14.2万辆列/次,同比增长70.8%。4项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绝对量创下历史新高。 腾冲市 国门新村焕生机 中午,腾冲市猴桥镇国门新村蔡龙贵家的农家小院里热闹了起来,笑声阵阵,饭菜飘香。 “几年前的国门新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猴桥镇猴桥社区副支书欧文龙介绍,国门新村隶属猴桥社区,大伙儿都习惯叫“黑泥塘村”,有蔡家寨、余家寨两个村民小组,村民全部为傈僳族。 一直以来,群众的经济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增收渠道狭窄,抵御市场和自然因素能力弱,是集边疆、高寒山区、少数民族为一体的贫困村。 “沿边开发,脱贫为先。”作为国门前的一个村寨,只有将沿边开发开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才能让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 “2013年,猴桥口岸新联检楼和货检中心全面建成并转场运行,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口岸流量也日渐增长。”欧文龙说:“这对我身后的这两个村寨而言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要让群众富起来除了种草果等这些传统的产业,还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欧文龙说,我们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边境开发开放等优势,打好乡村旅游牌,全力打造旅游示范户,除补助资金外,还帮助协调小额到户等政策性贷款。 蔡龙贵是6户旅游示范户之一。“去年仅餐饮这项的收入就有近5万元,比种草果的收入要高。多一样产业就多了一条增收渠道。”蔡龙贵乐呵呵地说。 麻栗坡县 边境村寨气象新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委会老寨村,笔直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村道两边的一幢幢崭新整齐的黄墙灰瓦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中。村民房前屋后栽有果树,活动广场上绿化树郁郁葱葱,太阳能路灯整齐有序,阳光下的老寨村显得宁静祥和。 “都靠党的好政策,我们才住进了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家里可以上网,自来水也安装了净化器,村子真是旧貌换新颜了。”老寨村小组长阮绍锋高兴地说。老寨村是一个壮族聚居的村落,共有24户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015年,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老寨被列为省级试点村。两年来,老寨村依靠政策撬动、政府推动、支部带动、村民互动,掀起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的热潮。 短短两年间,村民的自豪感明显增强,对发展产业的信心也更足了。“我家的房子有2层楼,250平方米,花了30多万元,政府补助一部分,我自己自筹一部分。”看着自家的新房,村民张武荣很满意,“现在我家种了30亩咖啡,养着40只本地山羊,来年收入会更高。” 老寨村的变化,只是沿边村寨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麻栗坡县在编制完成全县2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场)432个沿边自然村建设规划的同时,集中力量、先行打造了老寨、上扣林、平安坡等5个省级试点村。 阮绍锋说,下一步将带领村民发展芭蕉、火龙果和番石榴等产业,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陇川县 景颇人家日子甜 走进地处中缅边境的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一望无际的甘蔗郁郁葱葱,新栽的沙糖桔正茁壮成长,生机盎然。 “今年春节我家搬进了新房。”龙安村委会迈窝村民小组景颇族村民王麻糯说。王麻糯家的新房铺着漂亮的地砖,墙面粉刷一新,客厅里摆放着新购置的沙发、茶几、电视等家具和电器,屋内布置得格外温馨。 “在三峡集团和陇川县政府的帮扶下,我们家获得了6万元的三峡集团安居房项目补助,6万元的政府补助,建起了这幢100多平方米的新房。”王麻糯说:“以前住的是空心砖房,居住环境也不好。”房子不仅低矮,采光不好,房内还很潮湿,现在通过政府的帮扶,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一家人都很高兴。 在政府的扶持下,王麻糯家养了3头猪和1头牛,除了种植甘蔗外,在村里的专业合作社打工还有固定收入。“屋里的地板砖和家具都是靠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买的。”王麻糯笑着说。 “在三峡集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除了住房条件改善外,龙安村还引进了蚕桑种植、沙糖桔等发展致富见效快的产业。”村干部介绍,龙安村还打算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可以预期,村民的收入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将来要培养小孩好好读书,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王麻糯谈起未来,很有信心。他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自己努力干活,以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