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是西藏人民心中最美丽的花儿,寄托着高原儿女渴望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 50年前,顺应历史的进步和西藏人民的期盼,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一种制度的力量开始护佑西藏各族儿女的幸福,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的每一处角落绽放得更加绚丽。 5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巍然屹立在世界之巅。 有一盏明灯,始终引领着雪域高原在前进道路上走向光明 ——50年来,党中央正确领导、英明决策是西藏社会发生历史性飞跃、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西藏,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是党中央最关心、最牵挂的地方。50年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十分关心西藏各族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和“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方略,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道路。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先后实施了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创建等多项维稳措施,构建起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同时实施僧尼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拉萨供暖、大学生全就业等民生工程,赢得了民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喜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顶啊,雅鲁藏布江啊,再长也有源啊。藏族人民再苦,再苦也有边啊,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啊!” 在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50周年之际,能歌善舞的藏家儿女,端起浓香的青稞酒,唱起欢快的歌谣,跳起热烈的舞蹈,尽情歌颂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热爱。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为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而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一举推翻了延续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标志着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雪域高原正式确立。从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西藏人民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 这是广大农奴翻身当家做主的50年—— 20世纪50年代,当奴隶制、农奴制、黑奴制已为现代文明所彻底唾弃,推动政教分离也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共识时,西藏社会依然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 在这个制度下,占人口不足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的人身自由和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广大农奴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加拿大藏学家谭·戈伦夫在其著作《现代西藏的诞生》中写道:“对大多数农奴来说,他们毫无权利,即使结婚,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 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占人口95%的农奴从此成为西藏的主人。自治区扶贫办原党组书记曲尼杨培说:“我是农奴后代。先辈们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的子孙不仅不再是农奴,而且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国家干部。” 如今,像曲尼杨培一样,社会主义制度孕育出越来越多的藏族干部。目前,西藏74个县(市、区)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到82%,其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府主席、政协主席、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均由藏族干部担任。 巴桑罗布,从1998年至2008年,两次被选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并担任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 “过去,我不过是一个苦命的农奴的后代,在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国家干部,参与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管理,参与自治区重大事项的审议,我深深体会到西藏新旧社会两重天。”69岁的巴桑罗布说。 这是西藏人民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50年——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区成立后,西藏人民实现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同时享有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 有的游客出于好奇,想方设法前往天葬台参观,并将拍摄图片上传互联网。这被认为是对西藏当地传统和死者的不敬。 为此,自治区人大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后,于今年1月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的议案,条例涉及有关天葬仪式、天葬台管理和周边环境保护等内容。 “立法管理天葬事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天葬这一藏民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丧葬习俗的尊重和保护。”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选举工作委员会主任桑珠说。 1965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西藏实际,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等30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适合西藏实际的实施办法。 这是西藏人民传承文化和享受信仰自由的50年—— 大昭寺前,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信众磕长头;布达拉宫脚下,摇着转经筒的人群熙熙攘攘;哲蚌寺里,一年一度的展佛活动依旧……仅2014年,就有超过1400万人次参加西藏重要宗教活动。 50年来,西藏自治区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主管理和发展本地区文化事业的自治权,依法保障西藏人民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处,寺庙僧尼4.6万多人。活佛转世制度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得到延续。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满足,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党委书记车明怀说,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西藏各族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权益,使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域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获得了有机的统一。 有一个梦想,始终鼓舞着西藏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加快发展 ——中国梦是西藏人民的共同梦想,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是西藏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不竭动力。 1966年5月,位于林芝尼洋河畔的一片荒石滩上,来自上海市毛麻公司毛纺织厂全部人员带着全厂设备,开始组建西藏林芝毛纺厂,由此揭开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旧西藏生产力极端低下,直到上世纪50年代,西藏尚没有成规模的电力、电信、制造等现代工业。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最终富裕。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先后投入6000亿元资金,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促进了西藏跨越式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区域自治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西藏各族儿女追求幸福生活、实现同富裕的梦想,催生了西藏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在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代代西藏各族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取得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辉煌成就。 ——富裕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从没有一家现代工厂到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初级现代工业体系,从没有一条公路到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先天“输血型”经济建立起“造血型”市场经济雏形,一大批高原特色绿色产业在兴起。 数据是枯燥的,但最有说服力。1965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27亿元;2014年达到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8.5倍。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和谐西藏:各族儿女共享发展成果。“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布达拉宫金顶,古城拉萨正从甜睡中苏醒。结束了转经的老人们,结伴来到大昭寺附近的光明茶馆喝甜茶、吃藏面。不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大家都会围坐长桌,谈天说地,其乐融融——这是西藏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一个生动场景。 对口支援,是中央促进西藏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国支援西藏20年来,先后有近6000名援藏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累计投入资金约260亿元。一批批援藏干部,一笔笔援藏资金,将西藏和内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力推动了西藏的发展和进步。 ——幸福西藏:“民生阳光”温暖雪域高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西藏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有所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病有所医:“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实现“小病不出乡”;居有所住,230余万名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学有所教,率先在全国实现15年免费教育……沧海变桑田的雪域高原,各族群众已经越来越有“获得感”。 50年来,西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实现历史性增长。201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分别是1978年的39倍和42倍。 ——美丽西藏:世界屋脊筑起生态安全屏障。为保护好“世界屋脊”这片碧水蓝天,西藏根据中央要求,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中的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严禁“三高项目”进入西藏,落实矿产资源开发“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了各级自然保护区47个,占总面积的34.5%。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植物繁茂,生物多样,依然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得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今在林芝保存着鲁朗等堪比瑞士风光的乡野景致,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好去处。西藏旅游接待由1981年的8624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1553万人次,增长近1800倍。旅游业成为传播西藏的一张名片。 ——文明西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布达拉宫到萨迦寺,从《格萨尔王传》抢救整理到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入20亿元资金,对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一大批寺庙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从佛教音乐、舞蹈、藏戏,到藏族邦典、卡垫织造……西藏有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各传统行业名家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传承发展着藏族传统文化。 …… 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巨大的发展变化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眼下的西藏进入全年最美季节,商贸繁荣、游人如织、处处祥和。“来了西藏才发现,这里治安环境这么好、社会这么安详。”瑞典的游客卡尔松说。 成就举世瞩目,幸福源源不断,雪域高原的发展永远没有休止符。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也是300多万西藏各族儿女的共同梦想。 奋斗成就梦想,梦想掌握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在党中央关心、全国人民的支援帮助下,西藏各族儿女必将更加努力,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有一种精神,始终激励着西藏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斗,建设美丽新西藏 ——50年来,坚持弘扬“老西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时代内涵,是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源泉。 喜马拉雅莽莽苍苍,群山起伏绵连,一座座高矗的山峰犹如无字丰碑,见证和记录着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雪域高原上奉献、奋斗的各族儿女的英雄业绩。 新中国刚刚建立,毛主席作出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在西藏军区军史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生动记录着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解放西藏的艰苦历史,把人们带回那段难忘的岁月。 当时,内地尚无通向西藏的公路。人民解放军从四川和青海出发,一边修路,一边战斗。 在悬崖上开路,在冰河上架桥,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雀儿山等十多座高山,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天险急流……终于建成了川藏、青藏公路这一世界公路史上的空前壮举。 然而,在这两条被后人称为高原“幸福路”的沿途,很多筑路解放军官兵长眠于此。他们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西藏和平解放后,为支援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许多内地干部跋山涉水来到西藏工作。他们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设西藏、守卫国土。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两次进藏,历时十载,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期间,一心为民,把一腔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雪域高原。 1994年11月,孔繁森在工作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他留下的遗物,一是仅有的8.6元钱款;二是“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进入新世纪,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弘扬“老西藏精神”的同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平均海拔5373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乡,比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还要高出近200米;高寒缺氧,灾害频发,人均寿命只有45岁。 但就在这样的生命禁区,36位乡干部用青春和赤诚触摸生命的高度,默默坚守在高原之巅。 “再艰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再艰苦的工作也要有人干,1012名群众需要我们的服务。”普玛江塘乡党委书记李小华、乡长格桑确拉说。 近3年里,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乡里有了蔬菜温室大棚,引进了良种牛羊,全乡农牧民收入3年年均增长29%。 这就是践行“老西藏精神”,同时又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的新时期西藏共产党人。 西藏军区总医院最新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职工和城乡居民主要面临着15种至20种疾病的威胁,在高原工作3年以上,人就会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脏病、多血症等高原疾病。 因痛风拄着双拐的书记,心脏畸形肥大的乡长,尿酸、血压、血糖、血脂均不正常的干事……长年在西藏工作的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都患有高原综合征,他们以透支健康乃至生命的方式坚守高原。 如今,“老西藏精神”已成一种精神基因,融入了西藏党员干部的血脉。孔繁森、李素芝、强秋、次仁……在一代又一代西藏英模身上,这种基因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014年,川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鼓励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斗志,砥砺着雪域儿女奋勇向前。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要有精神,就会有动力,有希望。 在今年尼泊尔“4·25”强震中,西藏重灾区山河破碎、房屋倒塌,满目疮痍,20余人罹难,近30万人受灾。然而,崇山峻岭难挡人间关爱,地震无情摧垮不了坚强人心。 在党中央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在灾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守望与互助中走出悲伤、重建家园,迎接未来。 50年弹指一挥间,一代代西藏人秉承“老西藏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西藏自治区党校教授牛治富说,由于特殊的历史和自然原因,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决不能动摇,而要抓住这个“中心”,必须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这为西藏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实现宏伟目标虽面临重重挑战,但有“老西藏精神”的支撑,有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一代又一代西藏人,就有实现信心和力量。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将派代表团赴藏参加庆祝活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也即将召开……这一切,让西藏各族儿女备受鼓舞。 当下的雪域高原,美丽的格桑花向着太阳,开得正艳。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西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