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州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精准施策,实现防汛工作质效双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加强机制建设,夯实责任体系。以“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为核心,构建州、县、乡、村四级防汛分片包保责任制,修订完善州级应急预案,建立汛期周会商制度。针对德钦县城地质灾害隐患及“两江”流域特点,制定专项响应机制,并与西藏昌都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 面对复杂气候形势,州防汛抗旱指挥部联合气象、水文部门优化预警体系,暴雨预警提前量较往年提升30%,强降雨预警覆盖率达92%。特别是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大暴雨过程中,首次实现6小时降雨量预报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为人员转移赢得平均2.5小时的黄金窗口期。汛期,多次召开州、县、乡三级视频调度会议,精准安排强降雨防范工作。联合多部门开展22次联合会商,为各部门提供防范建议。在六轮强降水期间,我州成功叫应各级防指,调度重点乡镇做好防范,顺利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有效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隐患动态清零,实现人员“零伤亡”。汛前,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旅游景区、水库、电站等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改隐患问题。汛期,累计开展6轮督导检查,确保防汛措施落地。依托“1262”机制,通过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协作,实现精细化预报与响应高效联动。在灾害来临前,提前6小时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发布预警信息,提前2小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演练宣传双管齐下,全民防灾意识不断提升。2024年共开展州、县、乡三级综合演练238场,自然村避险演练408场,做好“5·12”防灾日、安全月等专题宣传,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组织专题培训,提升基层防汛干部应急救灾能力,增强全民防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确保汛期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我州持续加大对气象、水文监测设备的投入力度,升级站网,提高数据精度与密度。加强气象科研,优化预报模式,完善预警发布机制,拓宽传播渠道,努力实现预警叫应机制全覆盖。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建立隐患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时限。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加大物资储备资金投入,丰富物资品类,建立物资调配机制,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演练,广泛宣传防汛抗旱知识与避险自救常识,全力筑牢防汛抗旱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