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阳光倾泻在青稞田的新绿上,远处的皑皑雪山与藏式木楼遥相呼应,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田园画卷。34岁的孙诺拉初正穿梭在自家民宿的18间客房间,擦拭窗台、检查床品,为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做准备。现在的她干练利落,很难想象,几年前她还是一名早出晚归的民宿打工妹,连孩子的家长会都无暇参加。 2021年以前,孙诺拉初是村里一家民宿的服务员。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很晚才回家,“老板一句‘人手不够’就把我钉在岗位上,哪怕家中有事也不能离开。”回忆往昔,孙诺拉初眼眶微红。转机出现在一次与游客的对话。几位客人感慨:“这么美的雪山和藏式风情,要是民宿再多些特色体验活动就好了。”这句话戳中了孙诺拉初,她想:“别人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 于是,她开始边工作边学习,积累经验:打扫房间时观察装修细节,端茶倒水时留意客人喜好和意见建议。2021年,孙诺拉初和丈夫商议后,鼓起勇气向全家人提议:“把咱家房子改成民宿吧!”家庭会议上,家人的担忧被她的市场分析化解——政府正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游客逐年递增,而村里的藏文化体验项目仍是空白。最终家人被她说动了。 孙诺拉初一家拿出所有积蓄,将传统的两层藏房改造为民宿,夯土墙保留原貌,雕花木窗嵌入现代落地玻璃,火塘变身餐厅……孙诺拉初还设计出捏糌粑、做家常菜等活动体验区。“要让客人推开窗能看雪山,关上门能体验藏家生活。”孙诺拉初说。 2022年夏天开业首月,民宿入住率便超50%,国庆假期更是一房难求。当年,民宿营业收入突破30多万元,比孙诺拉初打工收入翻了十倍。 民宿生意红火激活了孙诺拉初全家的经济生态链:孙诺拉初的丈夫联合村里的几个亲戚承包了村口的马场,带游客骑行领略草原牧场风光;20亩青稞地流转给蔬菜种植大户,年租金近3万元;祖宅租给外来投资者,年入5万元租金。“过去,全家年收入不到8万元,现在加上民宿和马场分红,收入达到几十万元了。”孙诺拉初笑着说。 在尼史村,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随着丽香铁路开通,这个曾以放牧为主的藏族村落,如今开办了20余家民宿。外地投资者带来现代管理经验,本地人则用原生态打差异牌。“我们学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他们找我们采购牦牛肉、酥油、奶渣等。”孙诺拉初笑着说,竞争反而催生了合作。 坐在民宿观景餐厅里,孙诺拉初指着村里不远处已经种好洋芋的田地说:“到了夏天,这块洋芋地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再加上马场里的格桑花,景色会更加漂亮!” 从打工妹到民宿老板,孙诺拉初的转变恰似高原格桑花的绚丽绽放。当被问及成功秘诀,孙诺拉初沉思片刻回答说:“我们藏族有句谚语说:‘与其等待山那边的光,不如点燃自己的灯’。” 记者手记 孙诺拉初的故事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完善的基础设施能激活资源禀赋,而个体的觉醒与政府的引导如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双翼”。值得注意的是,尼史村本地民宿主理人普遍采用“轻资产”模式——保留祖宅文化符号,引入先进经营理念,这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智慧,或许正是民族地区文旅发展的破题之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