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防御网筑牢防诈反诈的坚实堤坝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黄晓丽 发布时间:2025-04-17 09:39:16

香格里拉市人民法院发布的诈骗案件数据通报显示,2024年诈骗案件数量同比呈现上升趋势,合同诈骗与身份伪装类案件占多数,案件集中于第四季度。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诈骗犯罪的升级趋势,更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公众信任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隐忧。当技术赋能犯罪,我们当全力构建系统性防御网络,通过政务透明化、合同数字化、金融联防等多方协同的手段来筑牢防诈防线。

以虚假工程、投资项目、资产售卖为诱饵,伪造合同骗取“保证金”或“预付款”,受害人多因轻信口头承诺未核实资质,反映出民间投资渠道狭窄与大众专业金融知识匮乏的双重困境。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分子精准利用行政审批流程复杂、信息公开不透明等制度短板,将伪造文件包装成“快速通道”,以“熟人背书”“高额回报”为饵,辅以伪造资质文件,精准击破受害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而冒充公职人员索要“手续费”的案件,则暴露出公众对权力寻租潜规则的畸形默认,对非正式渠道解决问题路径的依赖——这种“花钱办事”的心理预期,反而为诈骗提供了温床。数据显示,诈骗案件集中在第四季度爆发,恰与年度工程结算、政策资金拨付等敏感时段重合,说明诈骗分子深谙社会运行的时间密码。此类案件频发倒逼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强化流程透明度,让“李鬼”无所遁形。

尽管公安、法院等部门时刻呼吁“不轻信、不转账”,但诈骗手段正依托技术迭代升级:伪造电子合同、AI合成身份语音、虚拟社交账号层层伪装,使得传统“眼见为实”的认知逻辑失效。监管部门要建立合同备案大数据平台,实时比对项目真伪;金融机构可升级AI预警系统,对异常转账实施熔断机制;基层社区要将防诈宣传嵌入网格化管理,形成“技术拦截+制度约束+文化重塑”的三维防线。

守护信任需社会契约升级。在数字经济时代,唯有通过技术赋能监管、重构信用体系,才能让公众的“钱袋子”与社会的“信任感”真正免受侵蚀。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