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年中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祭扫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文明祭扫才能让清明更“清明”。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通过礼敬先祖慎终追远;通过纪念先人、传承家风、教育后代。我们过节更重要的是了解其历史、把握其内涵、传承其文化。 传统的祭扫方式,如焚香、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行为不仅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容易引发火灾,给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全国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其主要原因就是火源隐患增多,祭扫地点大多又比较偏远,一旦发生火灾发现难度大、扑救难度大,后果不堪设想。 相比传统祭扫方式,敬献鲜花、植树绿化、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既能够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用鲜花代替纸钱,用电子烟烛代替传统烟烛,用绿色代替烟火,能让清明节更加清新、宁静。 文明祭扫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文明祭扫,也是引领社会风尚。作为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文明祭扫的新风尚,带头遵守森林防火相关规定,以实际行动教育引导家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环保、安全的祭扫意识,在慎终追远中传承文化,在保护环境中守护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