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维西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完善政策举措,持续推动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全方面、全方位嵌入,“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的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各族群众一起唱歌跳舞、生活居住、工作奋斗,同奏一首曲、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建了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 和谐共居 多元融合深化空间互嵌 通过深入探索“海纳百川、融荣共居、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嵌式城市社区思路,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分配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打造了一批典型的多民族交融共居互嵌式社区,全县四个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成为构建新型互嵌式城市社区的生动缩影。 保和镇永宁社区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市社区,先后成功创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州级互嵌式发展实践示范基地。2020年,全县6个乡镇25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875户3196人入住社区,包含了傈僳族、彝族、藏族等10个民族,构成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此外,白鹤山社区、十字街社区、南路社区均位于维西县城区,具有背街小巷多、外来商户多、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屋多等特点,三个社区共辖23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3091户8517人,流动人口1750户4550人,是集农贸、学校、医院、休闲、商业和红色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为把社区打造成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该县结合社区实际,打造了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文娱广场、暖心驿站、零工驿站、扶贫车间、非遗工坊、老年人食堂等多个综合服务区,进一步满足了各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深入构建了互嵌式生活空间环境。 共享共办 多元滋养深化文化互嵌 该县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积极搭建平台,各族群众互办或共办传统节日,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节日共庆。该县依托春节、端午节、火把节、重阳节等为载体,广泛组织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群体性文化活动,为各民族提供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2024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永宁社区开展“粽香含情·端午佳节送温暖”“家园共建·佳节共享”欢度火把节等主题活动;在十字街社区开展“重阳乐动·健康相伴”志愿服务活动;在南路社区开展“粽叶青青·浓情端午,共建美好社区”“纳西族阿勒古歌保护传习”火把节共享活动等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走出“家门”,走向“邻里”,切身感受从“小家”到“大家”的幸福与温暖。 加强活动共享。该县通过组织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政策宣讲送教上门,深入开展非遗戏曲、爱国主义电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进社区等活动,充分展现了各族群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入培育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思想铸魂。依托白鹤山社区革命老区纪念碑,切实把“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变成各族群众学习教育的活教材、活事例,广泛宣传革命先辈事迹,讲好民族团结故事。2024年,组织湛英红色文化协会进社区讲述红色故事,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精神”等主题活动,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深化对“五史”“五观”“五个认同”的认识,“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惠利民生 多元聚力深化经济互嵌 该县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支撑,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通过强化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增收一批、鼓励返乡创业带动转移就业增收一批、依托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增收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转移就业增收一批、提升服务质效转移就业增收一批、夯实基础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增收一批“六个一批”工作措施,深化经济互嵌,带动一批发展致富“领头雁”。 2024年,维西县城区四个社区累计培训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快递物流等34个工种,共227期229个培训班,实现转移就业8993人次;组织创业培训251人,扶持创业并发放创业贷款203户4464.8万元,带动就业296人;依托乡村振兴建设、产业布局,鼓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新增就业扶贫车间5个,吸纳就业人员1205人;对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实施就业帮扶。搭建“零工驿站”务工平台,安置公益性岗位1922人;以定点协作帮扶为契机,着力打造“傈乡劳务”品牌,组织招聘会31场次,325个用工单位提供2.2万个岗位,就业5055人。“六个一批”工作措施有效提升了社区群众的就业率,拓宽了各族群众的致富增收渠道,激发了内生动力,成为增进团结、融合发展,共同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的有效载体。 协同治理 多元参与深化社会互嵌 该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五网合一”工作机制,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模式,深入探索党组织引领、多元化参与、网格化服务的治理格局,让民情民意收集在一线、党的政策宣传在一线、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真正实现情况掌握在单元、问题化解在小区、工作推进在网格、感情融洽在社区,深化社会互嵌,擦亮共建共治的金字招牌。 保和镇永宁社区紧扣“1143 ”工作思路,建立了部门包栋、联席会议、兼职委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四个制度”,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按需下单、照单点菜”的方式,为群众搭建说事、议事、主事平台,形成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白鹤山社区依托“41354”治理思路,精心打造白鹤港湾议事会平台,成立白鹤连心屋房东联盟,形成“网格+邻里圈”引领居民自治,“网格+商户圈”引领商户自治,“网格+单位圈”巧解难点诉求,“网格+单元格”贴心服务管理的新模式,将服务、管理、治安、协调等集成式输送至网格终端,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十字街社区以“31423”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党建、治理、服务“三网融合”,直面社区痛点、堵点,畅通反映渠道,鼓励居民说事、百姓议事、民情畅谈,形成小事自办、大事联办、难事跟办的治理模式,实现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小网格解决大民生的格局;南路社区以“33333”工作思路,搭建“党建引领—社区搭台—银龄助力—多元参与”的模式,用实际行动诠释“需求在哪里,社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问题在哪里,社区治理就跟进到哪里”,把治理变“智理”,以小切口助推基层大治理,让小关爱跑出居民幸福新指数,有效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情感交融 多元共鸣深化心理互嵌 该县始终坚持把社区打造成为服务群众、深化交流、促进团结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社区各族群众心理共嵌共融,在彰显各社区特色优势的同时,充分凝聚社区群众情感共识,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幸福值。 为全面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永宁社区重点在“一老一小”关心关爱上下功夫,建设老年幸福食堂,让孤寡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美味的饭菜、贴心的服务让老年人从舌尖暖到心尖。4名社工常驻社区开展作业辅导班、向阳蕾、微心愿、夏令营、长者生日会等活动。建立零工驿站,提供就业咨询、岗位推荐服务,彻底为搬迁群众解决赡老养小问题。建立村史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搬迁前后各村村貌,直观对比搬迁前后群众生活发展变化,进一步凝聚社区各族群众的共识。 为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获得感,白鹤山社区建立“候鸟帮办团”,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办事服务;建立“候鸟关爱团”,帮助辖区失业、患病、流动人口解决工作、生活难题;建立“候鸟公益团”,吸纳流动人口积极加入交通劝导、治安巡逻、环境维护、文艺演出等12个志愿服务项目,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的融入,“异地有家、他乡有爱”的良好氛围在白鹤山社区不断形成,新居民对社区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感逐渐加深。 通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南路社区建立暖“新”驿站,配备沙发、饮水机、空调、应急药箱等设施,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就近就便服务,小小“加油站”,筑起“避风港”,为他们营造了“家”的氛围,释放了“爱”的温度,切实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