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保护促“三交”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张燕 发布时间:2024-12-10 17:30:55

近年来,维西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将非遗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结合,以传承非遗文化之魂扎实筑牢民族团结之根,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以非遗文化为媒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团结融合良好氛围。

挖掘非遗文化 浇灌团结之花

维西县始终坚持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细致挖掘,特别注重对维西仅存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截至目前,认定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8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州级44项,县级25项,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163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8人、州级传承人27人、县级传承人116人,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点18个。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不仅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繁荣发展,也实现了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协同发展的民族团结氛围。

打造非遗产业 助推经济“钱”景

维西县在深挖非遗宝藏的同时,做好“用”字文章,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走出一条“非遗+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子,以文化铸魂,为游客提供“乡愁大餐”,助推旅游兴旺。目前,维西县建成“阿尺木刮”、热巴、“瓦器器”3个国家级非遗传习所,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传承工坊,以传承人一户带动多户的方式,引导困难户及各级工艺类传承人传承非遗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此外,注重对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通过传承人指导、农户学习、合作社销售的方式,既让农户的生活得到保障,也让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传承与延续。

传播非遗文化 滋养文明新风

维西县有傈僳族“阿尺木刮”、塔城热巴、“瓦器器”舞、“阿勒”古歌、大词戏、洞经古乐等多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已成为维西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多次参与全国、全省巡演。同时,维西县还完成傈僳族音节文字录入中华字库工作,并取得音节文字和老傈僳文输入法国家知识产权专利,维西县被认定为中国古文字傈僳族音节文字发明地。同时,维西县还注重非遗文化传播工作,结合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阔时”节、兰花节、丰收节等为载体,定期不定期举办傈僳族“阿尺木刮”、藏族热巴、纳西族“禅都”等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艺汇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展销会,推进民族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家庭,使非遗文化丰富百姓生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涵养乡风文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得到认同。

加强非遗保护 增进文化认同

维西县坚持把非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让非遗文化成为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靓丽名片。该县通过制定出台《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非遗文化保护范围、管理与保护、认定与传承、研究与利用、奖励与处罚等内容纳入其中,对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使非遗文化有了“护身符”。经常性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非遗+普法”等活动,深挖非遗文化宝藏,留住非遗文化根脉,架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


责任编辑:和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