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山雀在迪庆州境内为常见留鸟,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针叶林或灌木丛中均能见其身影,最大的特征是拥有一顶显眼的向上翘起的大型灰色羽冠。它的英文名字叫做Grey-crested Tit,学名为Lophophanes dichrous。 褐冠山雀体长10厘米到12厘米,体重11克到14克。整体成灰褐色,腹部橙黄色,颈部有狭窄的白色条纹,耳后有一黑色新月状斑纹。头部具有独特的长而直立的灰色羽冠,上额浅色,头顶和羽冠颜色较深。上体主要是均匀的灰褐色,边缘略带黄褐色,尾部是暗淡的棕灰色,翼羽黑色,边缘稍淡;脸颊、耳羽和喉部淡黄褐色,尖端略带灰色,形成斑驳的效果;胸前有一条白色的半环形条纹,下巴和喉咙灰黄或灰棕色,下体橙黄色,有时带有温暖的棕色调,腹部和臀部更白。虹膜红褐色,喙近黑色,脚爪蓝灰色。雌雄体色相似,种族间差异不大。 褐冠山雀栖息于海拔2500米到4200米的高山针叶林,尤以冷杉、云杉等杉木为主的针叶林较常见,也见于杉木、栎树、箭竹等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偶尔加入混合物种的觅食队伍,与煤山雀和其它莺类一同觅食,性活泼。它们主要在森林的中下层觅食,冬季也会在地面寻找食物,尤其在矮杜鹃和桦树灌木下收集食物。食物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主,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每年5月至7月,营巢于天然树洞或缝隙中,每窝产卵5枚,雌雄共同育雏。 褐冠山雀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即“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