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在香格里拉市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幸福绘卷”专场,州委书记罗朝峰,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东西部协作在迪代表和致富带头人代表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大家都知道,去年迪庆迎来动车时代,为交通现代化按下“快进键”,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请问交通在共创美好生活中发挥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又为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带来了哪些改变? 州委书记罗朝峰: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迪庆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州通车里程9037.7公里,路网密度为38.97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6.6%,高等级公路占比为8.82%。随着丽香铁路的开通,迪庆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有力助推了文旅产业发展。从去年11月26日动车开通至今,香格里拉站累计发送旅客147.7万人次,到达旅客124.1万人次,来自各地的游客乘坐动车畅游世界的“香格里拉”,迪庆文旅产业初步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香格里拉金字招牌的品牌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动车开通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丽香铁路列车由开站时的8列增加至现在高峰期的20列,迪庆各族群众可以更加便捷、更加舒适地外出就医、务工、求学,最快4个半小时就能到达省会昆明,拉近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时空和情感距离,各族群众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迪庆得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动车开通有力助推了物流产业发展。铁路运输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绿色低碳的优势不断显现,从小中甸货运站开通至今,共到达货物30.7万吨,发送货物2.1万吨,迪庆的松茸、当归等农特产品搭乘“铁路快线”走出高原,走向全国,生产生活物资通过铁路不断运往香格里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聚集,迪庆发展搭上了“快车”,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动车的开通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加美好,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各族群众从身边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进一步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迪庆各族群众的关心关怀,更加发自肺腑地拥护核心、心向北京。 云南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5年过渡期的重要任务。请介绍一下近年来迪庆州是如何做到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有力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州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庄群才: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迪庆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工作主线,压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全力推动责任、政策、帮扶、监管落实到位。截至目前,全州无新增返贫致贫对象,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乡村振兴迈出实质性步伐,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我们主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畅通农户申报、部门预警、乡村干部日常排查途径,累计认定监测对象2132户7485人,其中已消除风险1722户6063人,对未消除风险的410户1422人均采取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了对易返贫致贫对象的早排查、早发现和早干预。二是着力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资助政策,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实现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加大健康帮扶力度,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应保尽保,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80%以上;常态化开展住房安全排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项目,住房安全问题动态清零;认真落实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大幅提升。三是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制定并落实《迪庆州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投入产业资金15.12亿元,实施项目433个,327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帮扶,带动37050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三类低收入家庭稳定增收,实现了产业帮扶“双绑”全覆盖。 认真落实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措施,脱贫人口转移就业规模实现稳中有增。2023年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转移就业达3.52万人,工资性收入占比达51%。四是加强乡村建设,改进乡村治理。落实《迪庆州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193个行政村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成果审批和备案工作。全州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76.92%、61%。城镇、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95.95%,累计创建省级绿美乡镇6个、省级绿美村庄6个、州级绿美村庄414个。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改革,着力提升全州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迪庆实践作出应有贡献。 春城晚报记者:近年来,迪庆州酿酒葡萄和青稞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建宏: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扎根高原,探索研究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不断开发和提升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价值,通过产业合作促进迪庆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葡萄和青稞产业链,开展标准化种植,打造高原特色酿酒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4057亩,辐射德钦县4乡2镇24个村委会133个村民小组,自2004年发展葡萄产业以来累计带动农户增收4.5亿元,累计贡献财税4.0亿元,成为德钦县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为迪庆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产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公司在金沙江河谷流域建设酿酒青稞标准化种植基地500亩,推广种植上万亩,利用独特的加工技术制成青稞干酒、青稞白酒、青稞威士忌,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促进了迪庆州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为了更好地发展葡萄种植产业,转变农户传统种植思维,公司搭建“政府+公司+农户”新型农业模式,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指导农户科学高效种植,保障农户长期受益。除做好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外,公司流转葡萄种植面积1560亩,建立科技示范园,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带动。为了葡萄产区长远发展,确保种植户收益稳定,公司还与相关科研院所、省内外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专业共建、课程共担、师资共训、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的格局。通过定向培养、定岗实践、定点输送的方式,形成招录学生、人才培养、资格认定、精准就业的职业教育闭环。近三年来,已实训培养学生110名,吸收接纳毕业生15名,培养业务骨干6名。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酿酒葡萄和青稞产业的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附加值,让香格里拉葡萄酒走向世界,让高原特色葡萄和青稞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改革报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收的关键。近年来,迪庆州在服务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就业促增收方面有哪些举措? 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德寿:近年来,迪庆州人社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在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就业促增收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全州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始终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连续8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让迪庆百姓享受到更贴心的就业服务;利用对口帮扶平台,推动上海、昆明、玉溪、曲靖与迪庆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努力让迪庆务工人员在州外、省外高收入岗位就业;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加大政府补贴性培训力度,让迪庆农村劳动力能够靠技术“吃饭”。“十四五”以来,迪庆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2万人以上,脱贫人口转移就业稳定在3.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年均覆盖2万人次以上,务工收入年均达10亿元以上。 始终坚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兜牢民生底线。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支持,“十四五”期间中央就业补助资金从2021年的766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9956万元,年均增长7%;地方政府切实承担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自2024年起设立650万元的政府专项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积极落实就业帮扶政策,近3年每年合理设置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公益性岗位2.3万个以上,设置城镇兜底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以上;累计扶持创业1963人(户),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创业促增收,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努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构建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核心,以“幸福里”社区、零工市场、乡镇和村(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柱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4个“幸福里”社区、4个零工市场,打造4个劳务品牌;将就业服务与基层治理统筹安排,创新开展就业网格化管理,全州划分2297个网格,配备5973名网格员,覆盖全州29个乡镇;常态化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统筹节庆日、展销会、赶集日等人流量集中时段同步开展各类“家门口”的招聘会,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 下一步,迪庆州人社部门将围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继续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采取就业帮扶措施,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抓住迪庆州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契机,拓展优化就业空间,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和精准服务,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就业,为迪庆州高质量发展作出人社部门应有的贡献。 新华网记者: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一种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新型生活方式,请问迪庆当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如何? 州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高翔:近年来,迪庆州文旅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统筹谋划、典型引路、文化赋能、主客共享,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创优。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4个省级旅游名村、4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名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据初步测算,全州共有旅游民宿557家,其中精品民宿174家,共有乡村旅游从业户数近5500户、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2万人,占全州人口数的2.7%。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州乡村产业中带动性强、受益面广的重要支撑。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示范推广模式。全州乡村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多种业态统筹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例如以塔城启别为代表的“精品民宿集群发展模式”,以同乐傈僳族山寨、尼汝等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古村落开发模式”,以攀天阁黑谷、德钦葡萄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和田园风光模式”,以普达措洛茸村、飞来寺等为代表的“景区兼容发展模式”等。 二是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塑旅铸魂。以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础、本土文化品牌为特色,打造出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创新开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在广大乡村组织游客和当地群众唱民歌、跳舞蹈、讲故事、赏美景、尝美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链。打造一批非遗工坊,开发乡村文创产品,探索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为增强乡村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理念举办节庆活动,形成了以“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为引领,以弦子舞、赛马、热巴等特色文化为载体的节庆活动体系,为迪庆州乡村旅游产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育民作用,积极推进红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兴盛番族”“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等红色文化故事,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旅游发展。 三是持续推动建立乡村旅游联农带农帮扶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深入挖掘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民俗节日等资源,搭建农民经营平台和市民参与平台,加强宣传和氛围营造,提升乡村旅游节会活动的规范化、规模化、群众化水平。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重点提升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当地干部和业主关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专业知识培训。 通过以上措施,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效益不断提升。以维西县塔城镇为例,通过发展以民宿和精品酒店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带动旅游从业人员600人,年经济收入近1500万元,实现“民房变民宿、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农户每户年收入达7万多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金字招牌,使之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扎实推动迪庆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社记者: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迪庆州二十周年,迪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问教育和医疗支援等民生领域成效有哪些? 中共迪庆州委副秘书长、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迪庆联络小组组长陈雷:迪庆与上海结缘至今已有二十周年,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有关结对地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中央要求、上海所能、迪庆所需”的原则,加大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累计投入支援资金21.82亿元。针对边疆涉藏地州教育和医疗发展滞后的实际,上海市及结对地区瞄准短板,全面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互派双向措施,480个涉及教育、医疗为主的民生保障项目落地实施,完成投入资金9.49亿元。香格里拉中学援建、州人民医院设备购置和特色专科建设等一批支援民生项目的实施,让迪庆州教育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支援资金1.7亿元,助推迪庆州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支持迪庆州藏医院整体迁建和三县(市)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瑞金医院累计派驻医疗队15批76人到迪庆服务,迪庆州人民医院先后选派7批次141人次到上海参加短期非标准班培训,27人次进修学习,9人参加挂职培训。通过医疗人才“请进来、送出去”,迪庆州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一是累计投入6935万元,先后购置大型“C”臂、80排螺旋CT等设备400余台(件),硬件设施得到质的提升。二是2020年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是建成了急诊医学科等9个重点专科,远程诊疗和培训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不断规范。四是先后开展了急诊PCI、颅内肿瘤切除等30多项手术。五是积极推进以创伤中心为主的五大中心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荣获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达标单位”。 教育方面,2007年建校的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是一所饱含上海人民深切关怀的学校,承载着两地的深厚情谊。该校同济大学设计,投入上海支援资金3700余万元。2023年学校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普通高中,是迪庆州首所智慧校园学校。2024年实现了初中招生目标,现在已经建设成为以初高中为主的完全中学,上海从杨浦区先后选派2位校长和6位教师开展教育支援工作。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请乡村致富带头人代表余文光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如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 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第八党支部书记余文光:30年前,“贫困”二字对于我来说刻骨铭心,由于家庭困难,我十几岁就辍学外出打工,在艰难的岁月里,摆脱贫困的想法在我心里一天比一天强烈,于是我省吃俭用,靠着打工多年的积蓄,开始做起了农特产品买卖。创业是艰难的,一个人可以缺钱,但不能没有精气神,我经历过无数的挫折与失败,但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 2015年,我创建了维西五安农资商贸有限公司,从事滇重楼、滇黄精、三叉白芨等中药材种植育苗、产业化种植推广以及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经验,并建立了稳定的购销网络。2023年末,公司农特产品销售收入达833.6万元,固定资产达538万元,年产值达1100万元。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动员、组织、带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公司有中药材种植基地350亩,带动农户务工超过1万人次,直接带动220户农户户均年收入8000元。 (记者 石显尧 和泰君 黄晓丽 通讯员 赵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