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对云南的关心和指导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22 10:57:17

编者按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邓小平同志心系云南,在云岭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和永恒的记忆,为云南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起重温邓小平同志对云南的关心和指导,进一步激励我们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奋斗,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1965年12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昆明机床厂视察。云南省档案馆 供图

邓小平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进行了艰辛探索,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为创立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邓小平同志心系云南,在云岭大地留下了光辉足迹,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心系人民、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永远值得云南各族人民追思和学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时年30岁的邓小平同志带领《红星》报编辑部“跟着走”。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以其丰富的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经验,紧密配合部队的行动办报,及时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大量报道红军英勇杀敌、模范执行群众纪律和后方积极支援前方的事迹,为团结和鼓舞红军斗志发挥了积极作用。

黎平会议后,邓小平同志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拥护中共中央的决议。1935年2月,中央红军途经云南威信县,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他顾全大局,坚持政治原则,真诚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核心领导地位和正确主张。

1935年5月,红军为了迷惑敌人,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便兵分三路直插金沙江。红一军团红一师作为先头部队抢占元谋龙街渡后,连续两天多次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上架桥均未成功。中革军委电令其迅速赶到皎平渡过江。为了争取时间,红一师只好走羊肠小道和河边的乱石滩,师长李聚奎一直走在队伍前面,刚到皎平渡就遇到了负责指挥骡马和行李担子过江的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关切地询问部队情况,要求他督促部队加快速度向渡口集中,听从刘伯承同志的指挥,赶过金沙江。最终,红军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红军长征过云南留下了一段光辉的历史,也留下了邓小平同志“跟着走”的至忠至诚信仰。在党最危难之时,邓小平同志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跟着党英勇鏖战在云岭高原的千里征途上,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刚刚全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艰巨繁重任务。邓小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岁月里,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为做好云南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1949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对第二野战军进军云南作了周密部署。邓小平同志与刘伯承、贺龙同志一起,坚决贯彻执行大迂回、大包围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促使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在昆明率部起义,加速了云南解放的进程。随后,邓小平同志又参加部署、指挥了滇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集团负隅顽抗的阴谋,促使云南全境获得解放。1950年2月,针对云南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云南解放后的任务很繁重,关键在于内部的团结,如果不能很好地团结,就不可能担负这样重的担子。据此,他亲自主持了中共云南省委的组建工作,向中共中央提出云南省委人选及干部分工,提议宋任穷同志任省委第一书记,陈赓同志任省委第二书记,周保中同志等9人为省委委员。邓小平同志还与熟悉云南情况的各阶层人士交流座谈,共同研究云南解放后应采取的大政方针,多方听取意见建议。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云南省委坚决贯彻“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云南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民族工作,进军云南时就向部队发出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指示。1950年7月,他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提出: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把民族关系搞好。1950年8月,他在对云南边界工作方针问题作出的指示中指出:云南面临着三个重大问题,即国防问题、民族问题和土匪问题,这三个问题密切联系,相互交错,但“核心是民族问题,只有解决了民族问题,才能解决国防问题和土匪问题”。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云南省委在民族工作中制定了“民族和睦,加强民族团结,消除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工作稳步前进”“通过上层,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团结上层”“联合封建反封建”“讲团结不讲斗争”等工作原则和方法,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特别是民族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遵循“民族团结,双方满意,大家欢迎”的要求,调解民族纠纷。通过“做好事,交朋友”疏通民族关系。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慎重稳进地进行了各项民主改革。

云南全境解放后,邓小平同志以远大的战略眼光,及时指示云南省委要开办各类党校、干部培训班及民族院校,“大量培养各族人民的干部,以应急需”。遵照他的这一指示,云南省委于1950年9月成立了云南省委党校,开始有计划地培训大批干部。1951年8月,云南省委创建了云南民族学院,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此后,各专区、县委也相继开办了党校和干部培训班,培训了大批各民族干部。云南省委还特意选拔大批民族干部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等地学习和深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依靠各族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

1950年初,各级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征粮征税等工作全面铺开,西南各地土匪乘机在川黔发难,继而波及云南,煽动抗粮、抗税,袭击征收粮税人员和水陆交通,破坏初建的社会秩序。为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不剿灭土匪,一切无从着手!”并将消除匪患列为“全区工作的中心工作”,把剿匪“作为解放大西南的第二个战役”来完成。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和部署,驻云南的解放军部队坚决贯彻军事清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最终圆满完成了艰巨的剿匪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为云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云南与其他地区差距逐步缩小,贫困和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曾先后3次到云南视察,为工业建设、三线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使云南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

195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首次视察云南。两天的时间里,他先后视察了昆明东风人民公社炼铁厂、团山炼铁厂、昆明冶炼厂、昆明钢铁厂、昆明机床厂等单位,与广大职工、农民等见了面,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产情况。在视察以小高炉生产为主的团山炼铁厂时,邓小平同志详细询问了炉子的类型、产量和正常生产的炉数。他指出,凡是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多搞“小洋群”。像“小土群”“小洋群”这种群众路线的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到炼钢、炼铁方面,而且还应该推广到炼铜、采煤、煤炼油、交通、化工等各个方面去。在昆明钢铁厂,邓小平同志登上一号高炉卷扬机台,展望高炉全景,然后到炼钢车间看了转炉浇钢锭的情形,还到机修车间巡视生产。他指出,在昆明能有这样大的钢铁企业是很好的,今后再建一些生产高级钢的平炉,机修车间不仅要管修理,也要管制造。在与云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邓小平同志就云南的工作发表了一些重要意见。他说,云南的基础较好,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年生产任务以外,应当再多搞一点,力求超额完成任务。他指出,从长远看,云南的发展重点应该转向有色金属,搞成有色金属省。云南在这方面条件特别好,“宝”很多,要在这方面创造出一些经验。搞一些钢铁县、铜县、铝县、铅县、煤县等等。这样可以很快把技术提高,逐步升级。在谈到发展农村经济时,他强调,云南条件很好,在农业上一定要多种经营,搞多样性。不搞多种经营,还是不会富裕的。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指引了云南工农业建设思想的转变,为后来全省的国民经济调整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1962年2月,邓小平同志来到鸟语花香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考察。时任所长的吴征镒教授陪同参观了标本园林和科研实验室,介绍了云南各种植物资源及其研究情况。来到云南野生油料植物前,邓小平同志仔细询问云南野生油料植物的情况,叮嘱说:“现在人民生活很困难,能不能利用野生油料植物解决群众的吃油问题呢?”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使植物所科技人员深受鼓舞,集中精力开展了云南野生油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后来云南大规模开发利用野生油料植物打下了基础。

1965年12月,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央部委的有关负责同志第三次到云南视察,他先后视察了昆明钢铁厂、昆明机床厂,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西南地区的国防工业和三线建设问题。来到昆明钢铁厂,见到该厂负责人仍然在任时,他十分高兴地说,搞工业就是需要专业干部。为了保证领导干部能干一行钻一行,应该保持干部的相对稳定,使他们有较多的学习实践、总结提高的时间,早日实现从外行向内行的转变。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语,一直鼓舞着一大批干部积极努力学习工业管理和生产技能,始终奋斗在工业战线。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使昆明钢铁厂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国家计委把昆明钢铁厂列为三线建设项目之一,由上海市支援扩建。在昆明机床厂参观了新研发成功的光学坐标镗床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目前我国的精密机床还要靠进口,要解决精密机床的需求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国家对昆明机床厂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昆明机床厂获得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精密机床的制造基地。在了解云南三线建设的情况后,邓小平同志说,受交通的限制,建设项目一时不能摆得太多。云南要搞铁路建设,铁路建设的标准要高些。成昆铁路按年1300万吨运力设计,内昆铁路按年800万吨运力设计。如今,经过近60年的艰辛努力,云南在全国率先形成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大交通”管理体制。

不朽功勋载史册,卓越风范励后人。邓小平同志留在云岭大地的巨大精神财富,留给云南各族人民的深切记忆,必将激励云岭大地各族儿女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凝聚起笃定前行推进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

我们从馆藏档案资料中选取几组
邓小平同志与云南有关的档案
重温他对云南的关心和指导

激励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

云南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1949年9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进军西南动员会上的讲话(节选)。云南省档案馆 供图

组建西南服务团,为解放和建设西南准备干部

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电令第二野战军负责进军大西南。在大西南开展工作需要大量干部,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从新解放的南京、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地区,选拔一批进步的大中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再配以老区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跟随二野进军大西南。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宋任穷率领二野政治部的同志,在上海、南京等地人民政府和市学联、总工会的积极配合下,很快招收到11000余名政治素质较好的大中学生、青年职工工程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再加上从老解放区和部队抽调的文化程度较高、年龄较轻的6000多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并组建川东支队、川南支队、重庆支队、云南支队、贵州干部队和西南局直属队等。

云南支队由山东干部队、皖南干部队和从北京、河北、山西调来的新闻、财经、邮电、广播、书店等专业干部,还有二野军政大学两个营,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学生组成,约2000人。1949年11月初,途经长沙时,邓小平同志批准,在长沙招收进步青年学生1100余人补入云南支队。另外,邓小平同志提请中共中央从东北解放区等地抽调了滇籍干部100多人加入云南支队。其中有东北著名抗日将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保中,20世纪20年代在云南入党的老党员、东北军区骑兵支队队长刘林元,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张冲等。云南支队由刘林元任支队长,马继孔任政委。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云南支队干部队伍得到充实,结构更为合理。从工作经历上看,有数百名老解放区抽调的干部,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从籍贯上看,有滇籍干部,也有非滇籍干部。从民族上看,有大量的汉族干部,也有如白族的周保中、彝族的张冲等一定数量的其他民族干部,他们在云南各民族群众中颇有声望。从专业层次上看,有大量的技术员和工程师。他们在解放和建设云南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学员作报告,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

大量学生进入西南服务团,邓小平同志深知青年学生们思想转换的艰巨性,指示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西南服务团在南京待命期间,进行了两三个月的整编和集训,系统安排了革命理论、形势与任务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人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多次给团员们作报告。1949年9月20日,服务团召开进军西南动员大会,邓小平同志亲临会场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西南“前途很大,困难很多”,对每个困难都要采取具体的有效的办法。特别强调了三条:第一是内部要团结得好,会师要会好;第二是团结依靠西南人民;第三是搞好统一战线。

1949年10月18日在汉口,邓小平同志在云南支队干部会上,从新解放区的建设方针、城市建设方针、农村建设方针、财政经济问题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做好新解放区工作给大家做了很好的辅导。

邓小平同志给西南服务团作的几次报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他在报告中循循善诱,充分体现了革命长者对后辈的真诚关怀和殷切期望,成为大家前进途中战胜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

开展调查研究,加快云南工业的发展

1965年11月至12月上旬,邓小平同志带领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到西南地区开展三线建设调查研究。在云南调研期间,他反复强调,搞建设一定要有战略眼光。

在昆明钢铁厂,邓小平同志充分了解生产建设情况后指示说,规划中的第一步不考虑30万吨,按50万吨搞,第二步搞100万吨,之后再扩大产量。新增设备要考虑好一点,71万立方米的高炉要淘汰。50万吨不能再用一万人,几千人就可以了,如果再用一万人,在全国钢铁企业中还是最落后的。你们搞个方案,需要什么设备,多少钱,多少时间、什么技术?

在昆明机床厂,邓小平同志看到新研发成功的光学坐标镗床时非常高兴,对厂领导和操作工人说:你们制造的精密机床,在全国很有名气,但生产量太少,目前国家还要靠进口。今天我来这里看,就是要解决精密机床的问题。要解决精密机床的供应立足于国内。邓小平同志还指示,云南工业要上去,搞一个三百台的坐标镗床厂,一个三百台的磨床厂,一个三百台的齿轮机厂。一定要搞精密的。什么都搞,劳动生产率低,技术也不容易提高。

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充满着对云南工业的关怀期望,大家深受鼓舞。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的不懈努力,昆明机床厂1969年成功研制出GGB-1光波比长仪,建立了国家长度计量基准;1985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精密“加工中心”。

当我们翻开这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档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依然熠熠生辉,他开创的伟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智慧,指引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今天

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让我们一起缅怀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和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