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钦县夯实基础,创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制度健全,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工作机构,充实非遗人才队伍,完善保护机制。2015年,德钦县非遗中心成立之初,人员编制仅为2人,承担着繁重的非遗保护传承和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两大工作任务。2019年,德钦县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德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规范了德钦县非遗申报认定工作体系。2023年,非遗中心人员编制增加到5名,保障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注重人才培训,持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2023年3月至9月,德钦县文化和旅游局安排非遗中心职工和乡镇业务骨干参加省内外专业技术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10次。多次组织金沙江片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澜沧江片区一对一入户宣讲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实践,全县非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注重档案建设,不断推进申报工作,健全名录体系。通过开展全国第一次文化普查、全州第二次非遗普查以及全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料补充调查记录工作后,基本摸清了全县非遗资源底数,建立起基础性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经过认真确认和积极申报,建成了国家、省、州、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2023年初,德钦县申报的6个项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五批省级保护名录,13名传承人被认定为第六批州级保护名录。2023年10月20日,德钦县非遗中心联合乡镇文化站完成了省级第七批传承人申报工作,全县共申报12名传承人,占全州总数的43%,目前正进入省级评审环节。 借助“外智”、用好“外脑”,开展好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近年来,德钦县非遗中心通过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合作,先后开展了茨中村非遗与旅游资源、傈僳族“纳么黑吉”等10多个非遗项目的专题调研工作。2023年,德钦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云南大学合作,成功举办了首次梅里高端论坛;组织举办了梅里雪山第九届弦子艺术节暨卡瓦格博弦子高峰论坛;出版了独具德钦特色和极具传承价值的书籍《觅籍与寻忆:关于德钦的“格萨尔”》。同时,在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际,德钦县完成了《德钦县建设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纪实》资料汇编工作,总结回顾了近10多年来德钦县在助推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和成效,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的形成贡献了德钦力量。此外,德钦县还加紧推进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项目《雪域酒歌录》和“十四五”期间重点出版项目《阿墩子记忆》的出版工作。 加强宣传展示,推动德钦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动员和引导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提高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其他重要节庆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方位展示和弘扬了德钦非遗。德钦县非遗中心积极推送优秀节目和非遗项目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展演展示活动,均获得了奖项,这对于向外宣传推介德钦非遗、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德钦县非遗中心还通过德钦非遗微信公众号推送德钦弦子教学资料,推动形成以卡瓦格博为中心的弦子文化传承圈。此外,德钦县还充分利用《远方的家》《云南非遗》等大型影像纪录片在德钦踩点拍摄契机,积极推介德钦非遗项目,展现德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遗保护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德钦非遗,并加入保护传承非遗的队伍中来,同时吸引更多人到德钦体验非遗文化、购买非遗产品,达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