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县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历史上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多宗教并存、多民族文化交融,体现了东西文化荟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风情和文学艺术,造就了丰富的非遗文化。 近年来,德钦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国家、省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明晰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向和路径,完善体系建设,强化保护措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稳步推动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一朵朵焕发旺盛生命力的“非遗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 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德钦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为基础,全面做好普查登记,坚持以活态传承为根本,通过组织申报,逐年完善名录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非遗保护实践在德钦形成,持续推动全县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以培训提高为抓手,培优训强非遗骨干队伍。该县抓住传承人的核心地位,多措并举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活动,活动累计达30余场,培训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同时,创新传承人管理办法,明确传承人责任和义务,完善传承人申报认定体系,以传承人为核心,以项目保护单位、乡镇文化站、行业协会为依托,建设非遗保护传承骨干队伍。采取以会代训和田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安排非遗传承人参加非遗法规知识和项目传承技能培训及实践活动;组织全县非遗业务骨干开展田野调查、申报工作等专业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培训实践,全县非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以宣传展示为载体,激发非遗传承活力。该县积极创新非遗传承保护方式,动员、引导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提高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每年组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弦子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里神山祭祀活动、奔子栏锅庄文化艺术节、梅里雪山“弦子之星”选拔赛、“格萨尔”射箭节、弦子擂台赛等极具地方影响力的品牌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充分利用春节、西当村“舒古尼苏”节、江坡村“桃园论箭”节等民族节庆习俗,开展非遗项目宣传展示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该县还积极推送优秀节目参加国家、省、州组织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成果斐然。积极利用《风情中国》《原生中国》《秘境梅里》《声动云南——迪庆音乐篇章》等大型影像纪录片在德钦踩点拍摄契机,推介德钦特色非遗项目,展现德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保护成果。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到全县各乡镇和中小学大力宣传非遗保护知识,近两年来,共发放活动宣传册5000多册,悬挂横幅标语60多条,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展示活动10余次,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以抢救记录为手段,强化非遗传承保护措施。该县认真拟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每年深入村组开展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作,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记录传承人掌握的核心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研究利用非遗留下珍贵资料。完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桂莲资料抢救性记录工程,记录锅庄歌曲111首、锅庄舞步21个、口述史文字整理6000多字、歌词藏文翻译55首,完善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资料档案。完成了藏族锅庄舞开场仪式、藏族酒歌、藏族“当谐”、藏族礼俗歌“勒”、藏族茶歌、斯农热巴舞、“格萨尔”等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作,收集图片1000余张、视频300多条。 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加大非遗传承传播力度。该县组织高校师生和专家学者开展了茨中村非遗与旅游资源、藏族传统射箭习俗、藏族木碗制作技艺、彩砂坛城绘制技艺、傈僳族“纳么黑吉”、藏族民居建筑、藏族礼俗歌“勒”、藏族造纸技艺、阿墩子记忆等项目的专题调研工作,撰写调研报告近20篇,整理文字3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德钦锅庄歌词集》《德钦弦子歌曲集》《觅籍与寻忆:关于德钦的“格萨尔”》《梅里神山祭祀》《奔子栏锅庄选集》《首届奔子栏锅庄文化艺术节合集》等书籍,有序推进《阿墩子记忆》《雪域酒歌录》等重点项目出版工作。该县组织举办了《英雄格萨尔》云南研讨会、第十届康巴艺术节系列活动暨首届德钦弦子论坛、第二届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弦子节弦子文化专家研讨会、首届藏族锅庄文化高峰论坛、藏族传统酒歌专题研讨会、德钦县2023年新型文旅产业发展研讨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里神山祭祀活动暨高端论坛、第九届弦子艺术节暨卡瓦格博弦子高峰论坛等,多措并举推进非遗理论研究,从学术研究入手,助推德钦文旅融合发展。 以传承发展为目标,播撒小小非遗种子。该县非遗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2013年起,通过在各中小学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安排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培训授课,先后开展了藏族弦子、斯农热巴舞、奔子栏锅庄舞、藏族唐卡、“筛巴学勒”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培训传承活动,同时把斯农热巴舞和奔子栏锅庄舞融入校园课间操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多元素融合发展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德钦县通过将非遗与文化、旅游、设计、商业相结合,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让非遗焕发出新活力。 生活中的弦子: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德钦样板 生活中的弦子活动是由德钦县非遗中心倡导发起,由民间弦子艺人、弦子爱好者、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街头弦子文化交流及展演展示活动。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德钦县最受欢迎、常规性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举办6年来,累计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打造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德钦样板。 梅里神山祭祀:探索“非遗+旅游+体验”新模式 梅里神山祭祀是德钦县各族人民传承久远的民间习俗,人们通过祭山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祈求平安和谐、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2014年11月,梅里神山祭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斯那品初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德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梅里神山祭祀保护单位资格;2021年11月,德钦县出版了《梅里神山祭祀》保护成果宣传画册。近几年来,德钦县每年都将梅里神山祭祀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活动内容,结合非遗宣传、旅游推介工作,将每年5月30日举办的梅里神山祭祀活动办成了德钦县最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进一步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格萨尔”射箭节:为重拾弓箭找到最佳切入点 射箭是德钦县群众传承了千百年的一项传统运动,当地群众通过举办射箭活动,表达对“格萨尔”的敬意和对弓箭的尊崇,同时也是民众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一种特殊方式。 “格萨尔杯”射箭比赛、“格萨尔”射箭节等活动的开展,给广大射箭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竞技平台。如今,德钦县不仅有大型的射箭节和射箭比赛,各乡镇也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品牌赛事,每年举办的江坡村“桃源论箭”节、红坡村“登巴金安”等活动吸引着各地射箭爱好者以箭会友、同台竞技,为德钦县非遗保护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