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维西县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积极探索,持续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之路。2023年,维西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再创佳绩。 保护绿水青山 建设和谐家园 响鼓箐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4群600余只增长到2022年的14群2830多只,占全国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70%以上。滇金丝猴的保护成效是维西县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 从保护区管护工作与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发展冲突不断到“人猴和谐共生”,维西县因地制宜地推进自然资源保护,走出了一条资源有效保护、社区平安和谐的发展路子,最终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互赢。 最好的发展是保护,最好的保护是发展。一直以来,维西县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使独特的生态系统、天然植被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放眼维西,蓝天白云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满目皆景,乡村美景如画,城镇干净整洁……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Ⅰ或Ⅱ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为优…… 近年来,维西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2020年以来,全县共完成11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721亩,在长江流域开展增殖放流土著珍稀鱼类92万尾,完成义务植树1303万株、人工造林25.21万亩、森林抚育35.71万亩、石漠化治理30.12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4%,绿色成为维西县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坚持生态优先 助推绿色发展 走进维西县保和镇高泉村白马吉村民小组,道路干净整洁,田地绿意盎然,院落窗明几净,群众休闲点不时传来欢声笑语,白马吉群众的心愿正在变为美好现实。 以前的白马吉,当地群众“靠山吃山”,挖山开矿活动频繁,原始植被遭到破坏,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和挂钩单位的大力扶持下,白马吉村民小组厚植生态基础、发展绿色经济,一棵棵花椒、黄金梨、核桃树,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聚宝盆。 “这些年,我们村变化很大,生态环境越变越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们通过种植花椒、黄金梨,发展畜牧养殖等增加收入,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白马吉村民小组组长蜂建强说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维西县立足资源优势,激发产业活力,着力打造有机特色农业,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冰葡萄、糯山药、老黑谷、傈家乌鸡等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县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8个、认证面积达到30.1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93%。“维西糯山药”“维西攀天阁老黑谷”相继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维西傈家乌鸡”进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单,维西当归、维西百花蜜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依托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积极开发、保护和运营滇金丝猴、同乐傈僳古寨等景区景点,通过举办“丰收文化节”“热巴节”“阔时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推动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提升人居环境 打造绿美维西 石板路干净整洁,绿树红花点缀两旁,生动形象的文化墙展示着独有的塔城韵味……在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随处可见乡村改造提升的美丽图景,新时代新农村和谐宜居的祥和景象映入眼帘。 近年来,维西县以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维西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结合“四美”创建、“8字”要求、“三清四抓一改”专项活动,系统总结中路乡“一角钱工程”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费制度,通过群众自筹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一部分、社会支持一部分的“四个一”方式,积极拓宽资金渠道,解决了乡镇垃圾运营、环境清扫、人员保障等资金短缺问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1.01%,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 漫步维西县城江舞公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宜人的环境,便捷的设施,成为众多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家住附近的和学文每天都要早起到公园快走锻炼。“早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特别舒服,这个公园为住在附近习惯早起锻炼身体的居民提供了不少便利。” 近年来,维西县以绿地先行,统筹城市各类功能用地,打造县城“绿斑”。目前,全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2平方米,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6%,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40.3公顷,绿化覆盖率35.39%,绿地面积220.09公顷,绿地率32.41%,先后获得云南省“美丽县城”“园林城市”“卫生县城”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