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迪庆专场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大以来,迪庆藏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牢“稳定、发展、生态、边疆稳固”四件大事,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要求,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世界的“香格里拉”发展定位,全面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平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迪庆。 和小编一起 从八个方面了解迪庆的发展变化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迪庆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特殊地位,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立足迪庆得天独厚的旅游、高原特色农业、水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等主导产业,产业投资比重提升至53.2%。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民生保障短板,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发布会上 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旅游市场强劲复苏。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香格里拉市旅游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1-8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044.96万人次,同比增长61.61%(2022年8月646.5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1.21亿元,同比增长64.26%(2022年8月73.8亿元)。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在深圳市、广州市举办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推介会和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大会暨哈巴雪山登山节旅游发展推介会、香格里拉讲坛揭牌暨首届论坛等活动;拍摄《香格里拉市文化旅游宣传片》、“局长为家乡代言”等宣传视频20余部,开展藏历新年、端午赛马节、巴拉格宗音乐节等特色文化活动40余场,香格里拉文化旅游品牌得到有力提升。巴拉格宗、松赞林、虎跳峡等5A级景区和霞给藏文化生态园等3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纳帕海、阿布吉、独克宗古城、白水台等景区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提质升级。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建设,继续打造香格里拉锅庄舞展演展示大赛及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公开出版发行《香格里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香格里拉民间谚语歌谣集萃》等4项保护成果,藏族黑陶、藏香、纳西族手工造纸、青稞酒、东巴鼓、木碗、唐卡、藏刀、藏族服饰、纳西族服饰、尼西情舞等非遗项目已初步实现与旅游体验、销售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逐年增加。 市场管理持续规范。推进旅游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优,严格执行“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机制和旅游“红黑榜”制度等,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工作,加大路检路查力度,不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实现了旅游投诉持续下降,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的“一降三升”良好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工作调度、考核评价、督导问责“四项机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督查清单,全面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出台《维西县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系列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环境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等试点工作,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186人、三级林长198人,选聘生态管护员11132名常态化开展巡山、护林、清河,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突出问题导向,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治污,高标准抓好生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工作,切实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Ⅰ类或Ⅱ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为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保持全省前列。 强化系统保护,筑牢绿水青山生态屏障。坚持推进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工作,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完成义务植树1303万株、人工造林25.2万亩、森林抚育35.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2%,极大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2003年仅有4群600余只,经过的全力保护,目前已发展到14个种群,数量接近3000只。 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坚持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有机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依靠绿水青山创造生态财富。目前,全县有机特色农业已初见规模,“一县一业”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冰葡萄、糯山药、老黑谷、藏香猪、傈家乌鸡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6个、认证面积达到30.18万亩,特别是维西糯山药、维西老黑谷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维西傈家乌鸡”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种质库。同时,生态旅游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也稳步发展,塔城镇启别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获得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推广,全县绿色水电年发电量突破70亿千瓦时、产值达到20亿元,相当于节约210万吨标准煤,减少58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提升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绿美维西。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深入实施“绿美维西”、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百千万”示范工程,持续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群众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和美家园,先后获得云南省“美丽县城”“园林城市”“卫生县城”等称号。目前,县城建成区内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1%,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强大共识。在各类媒体平台设置专栏,持续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情况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将全县各类文体活动、赛事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通过“看、听、演、学、研、比”等方式,不断掀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热潮。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打造了奔子栏镇、阿墩子社区、茨中村、民族小学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单位。目前,成功命名省级示范单位23个、州级示范单位49个、州级民族团结之家示范户30个。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基础。德钦县始终把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贯彻“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和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抢抓“三区三州”政策机遇,聚焦“两个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2018年在毗邻8县(市)中率先脱贫摘帽,各族群众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上半年,德钦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18亿元,同比增长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865万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65亿元,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84亿元,同比增长3.0%。经济运行整体呈“三快三增一乏一减”态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达21071元、4808元;脱贫人口实现人均纯收入10458.47元,同比增长13.38%。2022年全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18.87亿元,占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84%,切实用看得见、摸得着、能共享的发展成果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参与感更加强烈。 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方法路径。德钦县紧密结合涉藏州县实际,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敏锐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从政治上、全局上高位谋划推进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创建工作方案和“十进”措施,持续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宗教领域管理服务“四联四创”工作机制,探索应用德钦县社情民意网格直通服务平台——“一呼即办”小程序,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综合治理员队伍,全县8个乡(镇)、49个行政村、485个村民小组均有民族事务工作人员,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目前,德钦县已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2017年、2021年两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扛牢了全国涉藏地区和谐稳定的鲜艳红旗。 更多详细内容 看发布会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