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维西县白济汛乡碧罗村,只见清澈见底的河流穿村而过,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纵横交错,生机勃勃的药材种植绵延数里……秀美的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美丽画卷。 党建引领架起“连心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 针对“基层党组织不强、村民不和谐、产业不发展……党组织瘫痪,人心涣散”等问题,碧罗村着力增强领导力,建设甘当重任的基层骨干队伍,及时调整充实“两委一队”(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选派2名党员干部驻村帮扶,招聘2名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4名乡政府工作人员被选派担任支部第一书记,为碧罗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积极回引青年人才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回引的云南民族大学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鼓励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进一步优化“两委”班子结构,每年对支部书记履职情况进行1次综合分析,对推进乡村振兴不胜任不尽职的及时予以调整;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基层党建“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领导力和组织力。 如今,全村党员发展到68人,一批有见识、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的党员群众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为建设美丽和谐的碧洛村筑起了坚强堡垒。 产业兴旺群众增收路子宽 在碧罗村采访,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木香、白芸豆、糯山药等植物,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群众正在忙碌地进行除草管理。 碧罗村11个村民小组,零星分散在碧罗河两岸的高山上,过去群众种植单一、产量低、增收慢,制约了经济发展。 “以前,我家主要靠种植苞谷和林下采摘为生,经济收入很少。如今,我加入村里的合作社,种植木香,每年增收5万元左右。”正在田间劳作的王咱丁下村民小组村民余学伟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结合地理和气候特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突破产业“瓶颈”是带动群众致富的唯一途径。村“两委”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论证,积极寻找投资项目,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木香、糯山药等富民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带动村民增收。糯山药种植户年收入可达2至3万元。 村委会主任浩正华在该村成立了“维西瑾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碧罗村木香种植面积达5800多亩,年产量1530多吨,产值1800多万元,带动了567户木香种植户增收。 该村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服务措施,鼓励大众创业、能人引领创业、精英返乡创业,培育“能人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和新动能。如今,该村有合作社等经济组织6家,通过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订单农业”,解决了以前群众不敢种、种了卖不出去的难题。 树文明新风提升村庄“颜值” 几年前,记者曾随同相关部门深入碧罗村托八洛村民小组采访,当时一条缠绕在大山深处的羊肠小道是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几十户傈僳族人家的木楞房散布在山腰,人畜混居,生活条件艰苦。如今,托八洛组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水泥硬化路修到各家各户门前,自来水引到各家院子里,庭前院后干净整洁,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村庄显得格外美丽。托八洛组阿登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路好走了、住上了好房子、用水用电方便了,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更美丽了。”近年来,碧罗村实行环境卫生常态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一个卫生网格都有人负责,加强“四乱”现象整治,推广秸秆综合利用,落实河长制,全力完成碧罗村河清障、治理、预警任务,实现“碧水”常态长治。今年春季全村累计义务植树1000株,推进了环境美化建设。 过去,碧罗村是白济汛乡的“问题村”“后劲村”。该村切实加强党组织引领力,“两委”引导村民将“移风易俗”“爱护环境”“孝老爱亲”等写进村规民约,通过现场讲解、入户走访等形式,让村民广泛知晓,引领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崇德向善,做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明新风的践行者,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树立文明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