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讲坛首届论坛专家发言(摘编)系列七:李志农在香格里拉讲坛上的主题发言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图文整理:何雨桐 发布时间:2023-07-28 16:32:10

图片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会副会长李志农在香格里拉讲坛上的主题发言:

    援藏是我党民族工作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援藏干部作为援藏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落实者,是援藏的中坚力量,对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我们运用口述史方法对1951-1978年间进入并扎根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援藏干部展开研究,总结其群体特征和“进藏—建藏—留藏”历程。



图片



    1951-1978年间进入迪庆的扎根式援藏干部先后经历了进军迪庆、解放迪庆、建设和发展迪庆几个历史阶段,他们是迪庆从落后贫穷走向开放富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与迪庆当地各民族勠力同心、守望相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领域共同书写了迪庆高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我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迪庆扎根式援藏干部的精神品质和建藏实践是见证多民族融合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的生动素材。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主线的新时代,重温这一段“各民族共同书写迪庆发展史”的历史记忆,能够生动诠释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积淀,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激发各族群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增强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图片




迪庆扎根式援藏干部的基本情况


    解放初期的迪庆百废待兴,“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恢复生产、维护稳定是当务之急。在党中央“广大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1951-1978年“长期建藏”政策背景下的扎根式援藏干部多以政府有计划地委派(选派、选调)或自愿报名等形式进入迪庆。来到迪庆的干部呈现“多民族、多省份”“行业分布广”“文化程度高”“杰出人才多”“援藏意志坚定”“居藏时间长”“融入程度深”等群体特征。

图片


    基于访谈材料,根据进藏时间和从事行业划分,我们把1951-1978年间的迪庆扎根式援藏干部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迪庆解放至1957年自治州成立前,为全面解放迪庆、巩固新生政权进入迪庆的军人、民族工作队和土改工作队成员。第二类是1957年自治州政府成立后,为加快政权建设和地方发展,经由组织调配或主动申请而来的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第三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响应“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自省内外的初中、高中(中专)或大学(大专)毕业的知识青年。


图片




共同书写历史:扎根式援藏干部的建藏实践


    变革社会制度,巩固新生政权。在迪庆和平解放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土地改革顺利进行,农奴制彻底废除,各族百姓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民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少数民族被压迫、被歧视的历史彻底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最早一批扎根式援藏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和当地各族群众一道共同参与、见证了迪庆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图片


    支援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迪庆的财贸、工程技术和科技援藏干部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照顾政策,帮助当地各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发展民族经济、完善基础设施,一批批援藏的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优势,建成了迪庆州的第一条沥青路、第一座水电站、第一座钢混结构的桥梁、第一条自来水管道……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片


    发展社会事业,激发内生动力。面对解放初期迪庆州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人才匮乏的局面,“长期建藏”背景下进入迪庆的援藏教师和医生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恪守尽职、务实工作,为迪庆现代医疗和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他们通过在实践中培养本地人才,为迪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基础,促使迪庆社会发展动力实现了从外援性向内生性的转变。


图片




扎根式援藏干部建藏实践的当代价值


    援藏干部与当地各族群众的“四个与共”,有助于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民族史观。前有第一批援藏干部“每到一个地方,先接洽当地的土司、头人,给每家每户送救济物资和药品,与老百姓交朋友、融入地方生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后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扶贫工作队“为了使村民早日脱贫,跑遍州府和基层,想方设法筹集扶贫物资及款项,最终实施‘三扶五通三改三保’的脱贫规划” 。扎根式援藏干部和当地各民族一起为推动迪庆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加强合作互动,他们在促进解放、带动改革、巩固稳定、发展生产中发挥了特殊力量,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了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他们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与当地各民族共建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民族地区的深厚积淀。

图片

    援藏干部与当地各族群众的深度交融,有助于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历史积淀。援藏干部的生活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一方面,援藏干部扎根式援藏干部通过一系列实践,使原本充斥着压迫、剥削和对立的民族关系转变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之关系。另一方面,援藏干部深度融入地方社会,基于共同生活、共享民族文化、共同开发建设,扎根式援藏干部与当地各民族一起在参与经济建设中获得幸福感、在参与政治生活中获得认同感、在参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获得融入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共生、共融、共享的共同体图景。

图片

    援藏干部践行与延续的“老西藏精神”,有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老西藏精神”是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内涵的高度概括,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扎根式援藏干部在迪庆长期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依旧坚持以边疆为家,扎根雪山高原,克服多重风险挑战,以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担当精神担负起重要责任,其建藏实践是对“老西藏精神”的延续和深刻诠释。直至今日,援藏干部的故事依旧在迪庆高原广为流传,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依旧鼓舞着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共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图片

    援藏干部建藏实践中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有助于为“五史”学习提供生动素材。扎根式援藏干部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政策和举措,有效保证了迪庆和平解放后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形成统一的政治制度认同和国家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援藏实践中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强化了迪庆地方社会的自主发展能力,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地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将援藏实践中的先进事迹、伟大精神、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作为深化“五史”教育的生动资源,能够引导民众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道理,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余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