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名字都闪闪发亮!他们,是云岭最美科技人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20 10:37:25

7月18日

2023年“云岭最美科技人”

发布式在昆明举行

云南10名科技工作者获选

云南日报采用一个整版集中呈现

讲述他们奋斗的故事

image.png

点击图片

查看版面原文

他们中,有埋首太阳物理研究30多年探测深空奥秘的研究员,有致力于粮食安全探寻水稻遗传生物规律的大学教授,有躬身电网一线保障万家灯火的全国技术能手,有钻研普洱茶制茶工艺和新产品的匠心茶人企业家。

他们中,有以牵头发起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破解人类演化谜题的青年学者,有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临床治疗研究的创新团队带头人,有带领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高级工程师,有推动产业致富、促进农技推广、带头返乡创业的农业教授、科普工作者和科技特派员。

立足平凡岗位

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用一项项成果

为云南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 林隽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长期从事太阳物理研究,是国际太阳物理研究知名专家。他率领团队建立了迄今唯一的太阳爆发解析模型——Lin-Forbes模型,该模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耀斑-CME标准模型之一,得到了国际太阳物理界的普遍认可。发现了耀斑-CME磁重联电流片的新厚度与新结构,在太阳物理研究中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发展了针对磁场从太阳对流区进入大气层的复杂过程的新算法,实现对磁场从对流区进入大气层引起爆发过程的完整描述。构建了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的理论模型,为天体物理其他领域探讨磁激变现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模式。此外,林隽对云南天文台太阳全日面Hα色球望远镜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为全球太阳全日面24小时Hα联合监测提供高质量数据,为“神舟”“天宫”载人飞船发射、“嫦娥”探月飞行等国家重大空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董文渊


多年来,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专注于筇竹研究,先后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调研编制《大关县“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广筇竹技术和专利12项;在基层开展培训127期,受训1.16万人,遴选培养乡土人才1286名;指导24个农民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点)31个,示范面积8600亩,创建科技小院4个、“科技竹园”10家。示范基地竹笋产量由原来每亩不到50公斤提高到每亩450公斤,每亩年产600根,实现了1亩筇竹林1万元的目标。董文渊的技术成果,助推大关县筇竹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大关县荣获“中国筇竹之乡”称号,连续两届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大关筇竹笋”也获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群众增收,2022年大关县产笋3.5万吨、产材2.5亿根,综合产值14.8亿元,竹农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戎玉廷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戎玉廷在企业生产中大胆创新,实现了普洱茶规模化、数据化的初制生产;创立“戎氏本味制茶法”并发明“博君熟茶发酵法”,突破普洱茶熟茶传统工艺束缚,实现“新茶即有十年老熟茶的醇厚”等口感特点,除具有极高的品鉴价值和收藏价值外,更引领普洱茶熟茶发展新风向,他研发的产品50余次在国际、国内荣获金奖。多年来,戎玉廷带领企业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临沧茶农种植生态有机茶叶,走提质增效的致富路。同时,积极发挥茶企的社会责任,累计捐款2200多万元,专项用于茶叶种植村的道路、人居环境改善及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通过新的合作模式,企业在当地先后成立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会员3300人,辐射带动6个乡镇18360户55780人,茶农人均增收3830元以上。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继电保护工 李辉


多年来,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继电保护工李辉累计攻克7项生产技术难题,完成60多个创新课题,获得国家专利51项,实现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先后荣获全国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最具推广价值奖等多个奖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等荣誉。他成立的工作室获全国总工会授牌“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牌“李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训达3900多个学时,1900多人次受训,培养出一批批云南省技术能手、技术专家、云岭技能工匠等优秀人才。通过技术攻关,李辉攻克了“无法检测区分运行中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组别”的国际性难题,完成“不停电快速自动调电装置”等项目并实现推广应用。

云南大学研究员 胡凤益


作为长期从事植物育种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云南大学研究员胡凤益通过研究,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发生的遗传规律,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技术,育成全球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多年生稻品种“多年生稻23”,并创新了以“免耕”和“越冬”为核心的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实现了水稻传统种植方式从一年生变革成多年生,为全球粮食作物多年生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其研究成果入选了《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据测算,多年生稻相关品种每亩每季可节省水稻栽种环节成本320元,减少生产成本投入50%左右,将有效破解农村劳动力匮乏局面;每年每亩可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54公斤,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云南农业方案。

宾川县植保植检站推广研究员 何建群


宾川县植保植检站推广研究员何建群扎根农业农村一线37年,致力植保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她先后开展葡萄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技术研究,主编出版《葡萄病虫草害防治》;开展柑橘病虫害防控等多项先进实用新技术研究,建成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推广柑橘无病毒苗木200多万株,带动鸡足山镇新川村移民群众种植柑橘,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宾川样本”。多年来,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何建群还致力于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培训群众2157人。2016年,大理州何建群专家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她带领团队先后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10篇,获评优秀论文10项。

第九二〇医院主任医师 潘兴华


多年来,第九二〇医院主任医师潘兴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云南省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24项。他率领团队建立8种细胞制备、鉴定和质量控制技术;建立38种疾病动物模型和建成1个干细胞库;利用模型评价了干细胞治疗衰老退变、组织损伤、系统性炎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疗效与机制;发现高活性脐带干细胞诱导基因修饰、转录、蛋白、代谢组重编程,逆转组织细胞和器官衰老建立了干细胞治疗18种重大疾病临床技术。科研路上,潘兴华硕果累累,他获专利2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360篇,其中SCI论文72篇,并先后培养博士后13名,博士生4名,硕士42名。

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畜牧师 许棋


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畜牧师许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火腿腌制技术,突破了低盐火腿腌制技术瓶颈,创制出荣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的武狮火腿,实现土特产不土、新产品更新、成果接地气、技术助农家。作为一名创业者,许棋率领创新创业团队先后获得楚雄彝族自治州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创翼云南”二等奖、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19年荣获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0年入围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近年来,许棋牵头无偿对农民进行养殖实用技术培训400多人次,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2000人次,并围绕发展生猪产业,推广订单农业,以自身产品的特色,让火腿减点咸,让群众的日子增点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吴东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东东长期聚焦灵长类复杂性状的进化遗传机制开展研究工作,并选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动物类群灵长类动物和家养动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进化生物学思想,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动物复杂性状产生和进化的遗传机制,取得一系列突出的原创性发现。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研究成果在国际分子进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他联合国内外多位著名科学家,牵头发起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基于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第Ⅰ期的大批基础数据,和国内外合作者产出大量研究成果,发表10篇研究论文,有效推动了灵长类进化遗传研究领域的发展。此外,吴东东带领团队立足昆明动物博物馆近95万份馆藏动物标本资源,开展科研服务、战略保藏、科学传播、科普教育及创新文化建设,推动昆明动物博物馆入选2021至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马黎阳

作为企业研发带头人,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马黎阳带领科研团队聚焦涉重冶金固危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攻关,推动企业在核心技术水平、处理规模、产业链完整度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多年来,马黎阳通过技术攻关,形成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及实用新型专利37项,对云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核心技术两次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先后获2019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他参与制定修订相关领域的20项国家/行业标准及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技术导则,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及研发平台,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余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