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网讯(实习记者 何雨桐)156号鞍马具被参观者团团围住,外圈不时有脑袋探入,想要一睹藏在毛毡下的马鞍“芳容”……在6月22日至24日举办的民间鞍马具展评活动现场,这样的景象屡见不鲜,识货的“专家”开始讲解,一堆想要长见识的参观者便顷刻围上,瞧一瞧,摸一摸,听一听,全方位感受鞍马具独特的材质搭配和精美的工艺智慧。 此次民间鞍马具展评活动共有来自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的91位参展人参与,集中展出了205套颇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鞍马具,吸引了许多民众和游客前来观展。“端午节香格里拉开展了很多活动,我们一家就趁此机会来了,民间鞍马具展真是意外之喜,第一次见到形制如此多样的马鞍,把木工、皮毛、金属、刺绣等多种工艺结合在一起,让人大开眼界。”来自北京的游客李立感叹道。 活动期间,评委就205套鞍马具的材质、年代、工艺及原件配置、品相、保存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共评出71个奖项,包括马鞍、马蹬、马垫、铃铛、马鞭、马鞧的单项奖27个、综合奖11个、收藏奖28个和组织奖5个。 “此次鞍马具展的一大特色就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就马鞍来说,这一次的马鞍展品类别风格极为丰富,有北方草原风格、西方风格、内地汉族风格、本土藏式风格等,从材质上看,有金马鞍、错银马鞍、镶铜马鞍、景泰蓝马鞍、股子皮包制的马鞍等,这些贵金属、景泰蓝和其他材料上的纹案生动表现着汉族、藏族和蒙古族文化。产地、风格、纹案、持有者,每一方面都生动体现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共享与互鉴。“评委会成员和冬梅说。 据悉,自2014年金秋赛马会开始,民间鞍马具展评活动已持续组织开展七届,参展人数和鞍马具数从首届19人、34套发展至现如今91人205套,参展范围从最初的市域拓展到现今的乡城、稻城、木里等周边毗邻县(市),有力推动了鞍马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实丰富了赛马会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民间鞍马具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