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白马雪山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16 09:37:22

香格里拉网讯(记者 鲁茸追玛)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成立至今,一直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通过抓好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共管、生态旅游等工作,珍稀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区,是世界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保护区面积达28万余公顷,区内有种子植物1835种(其中保护区特有植物883种),哺乳动物9目24科69属98种,鸟类372种,滇金丝猴2500多只,雪豹、金钱豹、云豹、水鹿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金雕等珍稀鸟类数量不断增加,光叶珙桐等珍稀植物枝繁叶茂。

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是典型的旗舰物种。地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的响鼓箐滇金丝猴观猴点是全国唯一一处可以近距离观看滇金丝猴的保护区域。在保护区设立之初,滇金丝猴的数量不足500只,经过数十年的保护,目前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已达2500余只,占全国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65%以上,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多年来,相关部门通过建立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对滇金丝猴种群监测、巡护、栖息地廊道修复、社区保护、自然教育等进行全方位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将红外相机、无人机、遥感技术等运用于滇金丝猴管护工作,研发“猴脸”自动识别、自动监测技术,实现滇金丝猴种群动态监测。通过对滇金丝猴的保护形成对它们生活环境内大部分伴生动、植物的协同保护,在它的伞护效应影响下,整个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和提升。

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国家级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周边生活着约7.3万人,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采集林下产品,对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非常大。为解决好保护区管护与群众生计之间的矛盾,白马雪山管护局引进国际先进的社区共管理念,开展了50多个卓有成效的滇金丝猴综合保护项目和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等社区共管项目,通过建设太阳能、沼气池等基础设施解决居民的能源问题,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护区内居民的收入问题,慢慢地,社区和居民便主动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以前的狩猎人、伐木者变成了如今的护猴人、护林员,有效推进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除此之外,高科技设备的运用也让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保护区内安装有16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能监测到的有效面积已达到保护区总面积的10%。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理,白马雪山管护局进一步掌握了该区域的野生动物的活动及分布规律,为研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保护栖息地环境提供珍贵资料,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地调查及资源保护成效提供了科学数据,同时也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提供资料。另外,保护区科研人员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合理增加相机监测点位,持续开展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工作,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物保护提供支撑。

下一步,该保护区将继续加强资源保护、科普宣教、科学研究、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将保护区从单纯的资源保护模式发展成“保护促发展,发展促和谐,和谐促保护”的管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发展成拥护者、保护者和宣传者,全力实现生态有效保护。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