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有个随叫随到的“乡村120”——记霞若乡施坝村卫生室村医余泽英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拉茸追玛 和丽瑶 发布时间:2022-04-25 10:07:37

在德钦县霞若乡施坝村卫生室里,墙上挂着卫生室规章制度,书报栏里摆放着各类医疗卫生宣传彩页,值班室、诊断室、治疗室等指示清晰,医生坐诊、取药、治疗、输液、合作医疗报销井然有序……这里就是村医余泽英守护乡亲们健康的地方。从医25年来,她从朝气蓬勃的少女到医术精湛的邻家大姐,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随叫随到的“乡村120”,为大山深处的群众送去健康福音。

施坝村地处偏远,群山耸立,条件艰苦,当地村民生病外出就医,花费大不说,还要耗费好几天的时间,要是赶上农忙时节和虫草、松茸采摘期,大家更是无暇离村就医,十分不便。施坝村卫生室被群众称为“小医院”,余泽英在那里为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近年来,小小的村卫生室每天平均接待患者20余人,平日里,余泽英大多负责处理较为常见的小病,治疗这些疾病,患者只用花费几元钱或者几十元,但仍有村民暂时拿不出来。余泽英说:“看到有的群众因为暂时拿不出钱看病‘受苦’,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能因为钱把病人耽搁了,有钱没钱都得先把病治好了。”余泽英在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病人的记账清单,但她从未向任何人催过账。村民大多都很自觉,只要有钱了就会过来把药费结了,对于那些家里实在困难的病人,她也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减免一些医药费,减轻他们的负担。

“没雨三尺土、有雨两脚泥”是以往对施坝村通组入户路的真实描述。20多年来,余泽英靠着一双脚奔波在施坝村各个村民小组的路上,心心念念的都是乡亲们的病痛疾苦。村里老人突发病症、小孩半夜感冒发烧,余泽英化身移动的“乡村120”,随叫随到。在这个小得连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村子,为乡亲们的健康幸福默默奉献着。

2002年,施坝村木瓜阿杰村民小组的群众扎史兵正在牧场放牛,突发癫痫的他从山头摔下去,不巧被一根木棍扎入头部,导致昏迷不醒,同行的群众赶忙去喊余泽英。当余泽英一溜小跑赶回牧场时已是5个多小时之后。第一次看到伤情如此严重的患者,余泽英心里也没底,但她快速冷静下来,组织群众一起将患者送到乡卫生院。“当时扎史兵的情况非常危急,加上道路不通,路上耽搁的时间太长,他被送到乡卫生院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乡卫生院的医生检查后对家属说患者已经没有救治可能了,我的心也揪成了一团。”余泽英回忆道。第二天,扎史兵的家人来到村卫生室,对余泽英说:“扎史兵还有微弱的气息,他或许还有救,你去看看吧。”余泽英立刻带上药箱就往扎史兵家走去。此后,她每天坚持走11公里山路到扎史兵家为其打针换药,在连续治疗半个多月后,扎史兵开始恢复意识。“由于扎史兵的脑部受伤严重,意识混乱、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又连续治疗了3个多月,他的身体和意识才完全恢复,经过治疗现在还逐渐恢复了劳动能力,已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余泽英欣慰地说。直到现在,扎史兵一家还对余泽英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要是没有余医生的帮助和治疗,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正因为她不放弃、不辞辛劳到家里为我治病,才让我继续活下来,才让我的家庭得以支撑下去。”扎史兵激动地说。

2005年,施坝完小二年级学生茸子鲁不小心从楼梯跌下来身体无法动弹,余泽英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现场,发现情况不乐观,便陪同茸子鲁兄妹到迪庆州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查出其患有脊髓外漏,必须到高一级的医院进行手术。当时由于没有医保救助政策,兄妹俩身上只有七百元的药费,远远不够手术费用,余泽英二话不说立马返回霞若乡组织乡政府、村委会、学校等进行捐款。之后,余泽英又帮茸子鲁办理转院手续,到昆明进行治疗。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茸子鲁完全康复并回到学校。在得知茸子鲁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后,余泽英又帮助他向霞若乡民政部门申请困难补助款,并让他到霞若乡卫生院进行治疗。

 余泽英不是大医院的名医,但却是施坝村群众信赖、尊敬、离不开的人。“村里就我一个医生,病人到不了村医室,我又不去家里为他们看病的话,就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酿成大错。只要病人能康复,我累点也值得。”余泽英的医者仁心赢得了村民的敬重。近年来,全州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农村有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余泽英也成为了家庭医生之一,使得当地百姓看病更加方便。

在成为家庭医生后余泽英更知自己身上责任重大,后来她又考取了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证,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2018年,余泽英荣获迪庆州脱贫攻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千千万万个像余泽英一样的村医用铁脚板、热心肠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寒来暑往、风霜雨雪,即便条件再艰苦,他们也勇往直前,永不后退,那些骑自行车、坐摩托车、搭拖拉机的村医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一座座石碑,碑不高,但硬得很,永远不会倒。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