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圣清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媒介环境更迭,传播方式变迁,传播格局不断变革,舆论环境纷繁复杂,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魂”,也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在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积极把握舆论规律,学好用好新技术,不断深化媒体融合,加强舆论治理和引导,推动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让主流舆论更有力,让舆论环境更聚力,作为有多种优势的云南,应加快构建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 舆论环境:推进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建设的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多方努力推动由理念转化为行动、由愿景转变为现实。为此,主流媒体应主动承担责任、发挥作用。作为复杂舆论环境中的多元舆论主体之一,在“后真相时代”、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成分的大舆论场中,主流媒体应发挥好“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价值风向标”的重要引导作用。 构建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来说,是构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扮演着促进信息传播、促进经济合作、促进人文交流、推动责任共担的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区域内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缩减文化差异带来的阻力和障碍,推动各国以负责任的精神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加强研究:舆论环境建构的助推器 面对新挑战,必须加强研究,使用新方法,掌握新技术,融会新理念,推动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让主流舆论更有力,让舆论环境更聚力,推动构建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 加强研究,提高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首先需要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确定网络、节点的各种属性,通过模型推演,仿真计算,有力解释和预测新闻信息扩散的行为规律及其动力机制,提升传播广度。其次,以受众为中心,研究节点传播行为对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如对转发行为的预测,对文本喜好的预测,对信息影响的预测,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精度提供理论依据。 科学研究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要深入研究议程设置理论,为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研究媒体如何通过议题设置,影响公众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认知和态度,考察不同新闻媒体如何相互影响彼此议题的关注度,产生“共鸣效果”,塑造社会共识。 加强研究,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当下尤需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社交媒体中的文本数据进行挖掘,探究公众的信息需求,研究人们的信息处理机制,通过数字痕迹分析预测舆论演化,不断探求更迭的舆论规律,这也是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方法路径:主流媒体舆论发声的扩音器 推进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建设,重点在于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将其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信息传播网络的中心,进而成为舆论引导的主力军、舆论交汇的平台。 主流媒体要成为南亚东南亚舆论传播中心。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主流媒体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和影响力,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网络的中心。要通过业界与学界的合作,借助人工智能的语言识别与翻译技术,快速、高效、准确地制作多语种新闻信息,满足国外民众的信息需求,并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节点。同时,要在尊重当地习俗与话语方式、遵循舆论规律的前提下,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范围,尤其是增加新闻的到达率、点击率与完播率。此外,中国主流媒体应拓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体的合作,改革和完善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建立相互之间的完备信息交换网络,改善国际新闻流动的方向与质量。 主流媒体要成为南亚东南亚舆论引导主力军。作为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主流媒体,应积极进入南亚东南亚舆论“主战场”,对涉外舆论以及国外对华舆论进行及时、精准有效的把控与引导。应根据国家政策和媒体原则,在舆论冲突中,增加信息输出,逐步降低冲突的强度与烈度。需要进行开放性、目标性、建设性的沟通,洞察事实、消除盲区、凝聚共识。 主流媒体要构建南亚东南亚舆论交汇平台。对于涉南亚东南亚舆论,主流媒体需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构建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规范传播秩序,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针对多元主体的舆论形态,主流媒体应着力于协同共治,凭借其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建立并维护具有包容性、差异性、多样性的互联网内容生态,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范围,构建由信息发布和民意回应构成的、有利于南亚东南亚发展的舆论交流平台。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