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 本次北京冬奥会,以其独特的空灵轻盈的中国式浪漫、从容温暖的中国式风格,精准地践行和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精髓。 “一起向未来”:新时代新的世界观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一经发布,就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传递出14亿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称,这次开幕式最大的理念就是“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谈五千年,谈我们曾经璀璨的过去和历史、传统文化,或者说2008年我们还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我们有很多家底,‘我们要让你知道’,‘你看看我们家’,我们有强烈的愿望要介绍自己,要敞开大门”。 “我们”即“我与世界”或者说“中国与世界”。“我们”的角度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由“我”转向“我们”,这一世界观之“质的飞跃”,也向世界昭示:阳光、自信、真诚、善良、爱美、浪漫的中国人,抱有“希望大家都好”的意愿。中国坚持的是与全人类和谐、团结、友爱、互助“共同善”的价值理念。中国追求探索的是与全球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之路。中国人对世界认知和情感的升华,从“向世界说明中国”转变为“中国融入世界”,从“让世界了解中国”转变为“让世界拥抱中国”,表现的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展现的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践行“简约”“绿色”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事关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关注的老问题。办节能环保的冬奥会,是当下和未来中国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绿色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开幕式“不要人海战术”“不点主火炬”的具体做法,还是奥运场馆方方面面的具体建设,均体现出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向世界传递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冬奥会开幕式,其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共通性给全世界带来了美的体验,“艺术是用美去感染人,让大家看到共同的东西,看到情感、看到内心、看到浪漫”。一如总导演张艺谋所言,今年的主火炬“就是一片雪花,这是全世界的一朵雪花,我们没有只讲中国故事,我们讲的是大家的故事。”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冬奥场馆建设过程中,从低碳技术应用、施工用材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等多方面为实现“低碳场馆”目标采取了有效措施: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创造性的“水冰转换”,大幅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国家速滑馆采用马鞍形索网屋顶,通过计算机辅助模拟索张拉施工过程,屋面用钢量仅约为传统钢屋面的四分之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把首钢园区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践行可持续发展和节俭办奥的典范。 坚持绿色低碳,面向未来,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展现中国绿色发展成就的窗口,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以主事客 “德不孤” 奥运会本身并非一个国家事件,而是一个国际事件,是一整套的文化意识形态。冬奥运之前,一向善于制造事件(或者说善于设置议程)将世界搅得“热闹非凡”的美国,又在东西两线发动两场外交战(和舆论战),制造了两场大的媒介事件。一是大肆炒作俄国要入侵乌克兰,另一是发动抵制北京冬奥会。美国制造的媒介事件,使原本热度远远不及夏奥会的冬奥会骤然升温。顾拜旦创立现代奥运的初心是将体育与文化结合,提倡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奥运理念也在众多的象征符号中得以体现,如五环旗、吉祥物等等,这种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追求,在仪式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如果说2008年举办奥运会时,中国面对世界流露出略带羞涩的真诚,希望融入国际的舞台,那么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和国力增长,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充满自信,敢于担当。 在东京奥运会因新冠肺炎大流行延期一年后,北京如期举行冬奥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城市,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开幕式后,中国领导人接连不断的元首外交,也进一步凸显中国掌握后疫情时代的外交主动,以及中国画出越来越大的朋友“同心圆”。 对于中国而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而非“我”)角度出发,重点讲述中国全球治理理念、革新国际秩序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即,一方面要注重阐释、描绘中国革新国际秩序及所采取的系列行动——如全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表态把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让世界受益等。另一方面,提供充分的故事背景以建立海外受众个体与中国理念、成就贡献之间的情感联结。面向不同地域在故事中添加针对性的背景元素,将政治叙事寓于文化叙事之中,让包含中国思想、中国价值的内容走近国际受众,以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国”的吸引力,帮助海外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先进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首都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