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美光师资组:药材飘香话丰年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洪程 发布时间:2022-01-06 11:23:33

    2021年12月31日,维西县永春乡美光村师资村民小组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们有的忙着向客商交货,有的忙着开挖中药材,有的忙着加工,空气里弥漫着中药材的清香。
    家里买了小汽车
    “这几天,我们家太忙了,恨不能一天当做两天用。”正在忙着加工秦艽的傈家汉子张志荣对前来遍访的干部王林君说,“这几年,我们家越干越有劲,日子越过越甜,我们家买了一辆小汽车,还有一辆农用运输车。现在全村33户人家,有小汽车的就有18家。”
    张志荣是美光村师资组的原建档立卡户,今年55岁,爱人蜂正香54岁,一家6口人,儿子、儿媳妇在家,有一个孙子在江苏务工。
    蜂正香边加工秦艽边自豪地说:“精准扶贫以前,我们家主要靠种包谷、蔓菁,一年养三四头猪,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不要说住上好房子,买车子,就连吃饱穿暖都困难。2020年10月1日到2021年10月30日,干部到我们家帮忙测算收入,现在光中药材的年收入就达12万元。我们家种了23亩中药材,卖了一部分,多数还没有卖,药材收入比过去还增加2万多元。”
    “你们家不简单!”王林君伸出大拇指赞扬道。
    “在我们师资,中药材收入比我们家多的有6家,我们家还要向他们学习!”蜂正香谦虚地说。
    收入增加了,张志荣家的居住条件也改善了。除了政府补助建设的楼房外,他们家还自己筹资建设了一幢楼房、一幢平房,并对进行了装修。
    老板来家收药材
    偌大的庭院里堆满了秦艽、当归,一位身着傈僳族服饰的老年妇女正忙着加工中药材,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她叫蜂玉莲,今年64岁。
    “老人家,您要注意休息。”驻美光村的工作队队长赵正清关心道,“孩子们都到哪里去了?”
    “这几天太忙,药材挖了5亩多,还有5亩没有挖,趁现在天气好,要抓紧挖才行,孩子们也都挖药材去了。”老人说。
    “你家的药材都卖给谁?”赵正清问。
    “我家有20多亩药材地,今年能挖的有12亩多。现在,我们药材不愁卖,老板都来家收药材。今年的秦艽、木香、当归价格比往年好,我们的收入也比往年多。”老人高兴地回答。
    永春乡党委副书记杨成勇接过老人的话说:“这就对了。这几年,我们乡里引进和培育了6家龙头企业和2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双绑’机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你们的中药材能卖上好价钱,我们打心底感到高兴。”
    我们有底气住得更好
    靠北一幢装修精致的楼房,靠南一幢具有傈僳族建筑风格的平房,西边还有一幢崭新的厨房,客厅里家具、家电应有尽有,干净整洁的厨房里全是现代化的家电,宽敞的庭院里花木葱茏……
    谁能想到,师资组的原建档立卡户张国陶家现在如此安逸!
    “老张,你的家庭建设搞得太好了,投了不少钱吧?”赵正清问。
    张国陶回答说:“这几年,我们种植中药材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口袋鼓起来了,除了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外,我们有了底气住得更好。我们家先后投资11万元搞家庭建设。在我们村,大家都争先恐后搞家庭建设,家庭环境一家搞得比一家好。”
    我们用‘铁牛’代替了‘耕牛’
    在师资村民小组南面的一块秦艽地上,一位傈僳族中年汉子驾驶着履带式小型旋耕机开挖秦艽,旋耕机后,三名青年妇女忙着将开挖出来的秦艽捡入竹篮内。
    这位傈僳族中年汉子名叫蜂世新,是师资村民小组药材种植能手之一。
    “人工15个人干一天还不如我的履带式旋耕机干一天!”蜂世新不无自豪地对杨成勇说,“科学技术不得了,现在,我们实现了精细化耕作,不仅如此,我们运输也实现了机械化,并按照生产标准生产中药材,不用人背马驮了,降低了成本,效益提高了,收入也就增加了。”
    中午时分,应蜂世新的邀请,杨成勇一行来到蜂世新家。赵正清指着蜂世新家的几件旧物对杨成勇说:“你看,蜂世新很有心,还保留着曾经用过的犁架子和马鞍子。这些已经成为留给后人的‘古董’了。”
    “对,我们保留这些‘古董’是为了让后人记住师资过去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感恩新时代,永远跟党走!”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