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镇传承非遗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洪程 发布时间:2021-12-29 09:24:15

    “维西、维西,我爱你,爱卫行动众参与!健康生活幸福多,傈乡儿女多快乐,干干净净迎宾客。”伴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暨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的铿锵脚步,由傈僳族歌手和晓英演唱的《维西创卫之歌》传遍“三江”腹地,激励维西的各族群众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创卫”行动。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维西各族群众“言行举止讲文明,爱国卫生众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让维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维西县保和镇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滋养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维西县保和镇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搭建多种形式的“乡村舞台”,挖掘传统节日、节庆文化,推动非遗文化更深刻地走进百姓生活、滋养百姓生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涵养乡风文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传承非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维西延祖大词戏传承协会排练厅里鼓乐争鸣、轻音环绕,会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大词戏经典剧目《岳母刺字》。
    “明清时期,大词戏由江西、湖广及江浙一带传入维西,后又与滇戏、洞经古乐和维西各民族音乐、舞蹈元素相融合,集中原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于一体,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块活化石。”维西延祖大词戏传承协会负责人介绍说。
    为加大非遗文化传承力度,保和镇还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主题功能场所,形成留住乡愁、保存记忆的文化场所。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融合乡土文化元素,不仅在文化标识上,更要在功能布局、服务供给上凸显孝亲和善、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精神内核。以非遗文化展现乡土文化,支持、引导、鼓励乡土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让乡土文体文娱活动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号召、吸引乡里乡外能人支持、投入乡村建设,凝聚乡村发展的合力。
    传承非遗,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明亮的灯光照在纳西族村子文化广场上,优美的《禅都》旋律激荡在人们心田。“我们幸福地跳禅都吧,我们愉快地跳禅都吧……”一曲曲悠扬缠绵的藏族歌曲从几位纳西族老人的歌喉里唱出,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婉转绵长,沁人心脾。在现场指导年轻人跳“禅都”的民间老艺人苟少仁说:“我们白帕有一个‘禅都’传承分会,每天晚上,我们都到文化广场跳‘禅都’,年轻人也很喜欢,学习‘禅都’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我感到很高兴。这个文化广场也是当地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示范项目之一,它就建设在当年的茶马古道烽火台附近。我们用‘禅都’古老的艺术形式传唱《村规民约》,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乡风文明。”
    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淹没在历史烟云中,而“禅都”这种纳西族文化与藏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古老艺术形式却历久弥新。白帕村民小组负责人说:“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项目中,除了重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外,还十分注重民族团结互助制度的建设,该村将20万元资金作为民族团结互助基金,并制定了《民族团结互助制度》,组建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对遇到天灾人祸或特殊困难的群众进行救助。”
    在保和镇花园箐村民小组聚居着傈僳族、纳西族和汉族三种民族。阔时节来临之际,花园箐文艺表演队正抓紧排练《民族团结,阿克吉》等文艺节目。拉河柱村第四党支部书记陈金花在排练现场说:“我们傈僳族、汉族、纳西族都是一家人。只有搞好团结,一家人才能过上好日子。如今,我们花园箐做生意的人多、能工巧匠多、外出务工人多、群众收入也多。”
    近年来,保和镇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为目标,结合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保护和传承“瓦器器”等民族民间文化,在文化乐民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使“三个离不开”“五个维护”“五个认同”成为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行动。
    保和镇党委书记李光明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是民族发展之基,这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尤为重要。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传承非遗文化力度,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风文明。”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