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砥砺破难关 振兴乡村绘宏图——迪庆州委老干部局挂钩帮扶安一村综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李瑞海 发布时间:2021-12-28 10:13:37

在云岭山脉流入澜沧江的小河流中,有一条常年清澈见底的小河,叫“安一河”,小河两旁山谷中分布着8个自然村落,255户885人,主要居民为傈僳族。这里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安一村,迪庆州委老干部局结对帮扶点。 8年前,这里没有硬化路,一颗针、一袋盐等物资都要到15公里外的乡政府驻地人背马驮运进来。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州委老干部局高度重视脱贫工作,把职能工作与脱贫攻坚同研究、同部署、同督促,发力精准帮扶,撸起袖子加油干,挂钩村如期脱贫摘帽,原先闭塞贫穷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曲回肠的通村通组硬化路在翠绿的山林间穿梭,回家的路不再颠簸,整洁的安居房,各色花草展现出傈僳山寨新的面貌,全覆盖的网络拉近了与外界沟通的距离。“我们村通了汽车,自来水接到家中,手机能上网,娃娃免费读书还有营养餐,村医上门看病,我们过上了好生活,赶上了好时代,感谢党和政府!”83岁的村民哇咪动情地说。

党建脱贫“双促进” 挂钩帮扶安一村以来,州委老干局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制定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挂钩帮扶工作计划、入户遍访工作实施方案、挂钩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等,逐项落实挂钩帮扶政策,实时掌握帮扶动态,扎实做好精准帮扶工作。


同时,制定党建与帮扶“双建双推”工作方案,与村里签订共建协议。局机关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挂联,协助5个农村党支部开展规范化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谈巨变感党恩”演讲、捐资助学、表彰优秀党员、组织联谊等系列活动,激发农村党组织活力,引导基层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驻村干部帮助村民理清思路,找准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路子,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 州委老干局每年投入党建经费6万余元,下派1名党建帮扶指导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人员和经费保障。每年寒暑假,开展两次捐资助学活动,2021年发动局机关党员和该村5个支部党员共捐款2万多元,资助140多名在校学生。该局负责人和科级党员干部在安一村共讲党课7场,开展党员活动6场次,组织党员学习15场次,党员受教育270人次,协助村总支完成党建规范化管理,整理农户档案90余盒。


如期脱贫摘帽


安全稳定是实施帮扶工程的坚强保障。州委老干局按照促稳定促团结促发展工作部署安排,落实维稳责任制。该局负责人挂包村,科级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挂包村民小组,层层落实责任,统筹脱贫攻坚、环境综合整治、疫情防控等工作,推动安一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强化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和管控工作,确保贫困家庭不因道路交通事故返贫。发挥生态护林员作用,开展用电、焚烧秸秆、带火种进林、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治,控制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信访维稳排查和化解工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社会安定。宣讲法律知识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先后举行了“场坝会”“火塘会”“10户联席会”26场,900余人次参加学习。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州委老干局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做到在“既定时间、既定要求、既定标准”内,认真完成整改落实,确保全面达标。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中药材种植,培育集体经济,通过“农户+公司”的合作方式,实现稳定增收。与住建部门联合排查住房情况,监管项目资金使用及工程施工,确保达标验收。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教育,没有出现因贫失学、辍学的学生,在校学生教育资助享受到位。全村农户都接通了自来水。2019年,安一村及建档立卡户92户全部达到退出标准,通过了州县部门的脱贫考核验收。2020年,通过了国家级脱贫验收。目前,正有序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项目。


产业兴旺 乡村美丽


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州委老干部局配合协助村“两委”,进村入户开展“四美”创建工作,宣讲“四美”创建政策和知识,帮助建档立卡户打扫卫生,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摆放室内物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动员村民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该局筹集经费,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50多人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学习“四美”创建经验。经过多方努力,安一村形成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观,被乡党委政府评为“最美乡村”称号。 2020年以来,州委老干局积极协助安一村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并实时监控返贫动态,有序落实产业项目。工作组下沉到村里,一边分析研究疫情防控工作,一边和村干部谋划安排产业帮扶 ,引导农户抓好农业生产,做到疫情防控、农业生产两不误。目前,安一村糯山药、白芸豆、木香、当归、附子、桔梗、重楼、秦艽、魔芋、党参等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牛、猪、鸡、鸭、蜜蜂等养殖业蓬勃发展,农户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