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出品的 20集系列短视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成就篇
今天推出第12集 《西畴精神》 https://mp.weixin.qq.com/s/65LZmu5iOyWvSCAJ4MBhwg (点击查看视频) 这里,是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 在这个曾被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人民并没有放弃,而是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 30年里,錾子、大锤、双手是他们拥有的工具,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西畴人民硬是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把一片片怪石林立的荒原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人类绿洲,孕育出“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木者村,被称作是西畴精神的发源地。 “我们木者,是一个贴在石壁上的村庄,全村找不到一块大过1亩的平地,靠石缝中种出的那点玉米根本填不饱肚子,常年拎着口袋四处借粮,人称‘口袋村’”。西畴县原政协副主席王廷位老人回忆说。 西畴县原政协副主席 王廷位 当时,大家都想搬家,村里有个老人叫王庭章,他说:“搬什么家,把石头搬了不一样吗?” 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给石头搬“家”,开启了西畴人民打造新家园的漫漫征程。 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没有机械设备和炸药,只有原始的办法,那就是用火烤水淋使石头裂开,再用錾子、铁锤、铁钎一下一下砸。 105天的苦干,木者村人开出了600多亩台地,解决了全村的粮食问题。 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 岩头村,一个被悬崖阻隔的村庄,现实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1997年,我们附近11个村的群众修筑了一条4.5公里长的主干简易公路。但我们岩头村因为有悬崖阻隔,仍没有摆脱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物资运输难等问题。” “身处于大山的我深知抱怨、等待都不能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只有拼搏才能拥有另一片蓝天!”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回忆。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 李华明 于是,2002年,李华明带领群众,顶着别人的质疑和嘲讽,动员群众户均集资5000元,用了整整9年,挖开了村子到岩口800米长的路。 李华明带领群众上演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到了最难的地方,他们在原有路边建木篱笆来遮挡落石,再用泥土袋在路边砌防护墙,在悬崖上用铁锤小心敲,用錾子一点点凿,硬是把这最后的路凿出来了。 生态治理带来幸福小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江龙村最好的写照。 “四十年前,人们基本没有环保意识,村里先后办瓦窑厂、烧石灰、烧炭、毁林开荒,四周山林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田地十年九不收,村民收入低下。”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刘超仁说。 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 刘超仁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江龙村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先从改造村庄的自然环境入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修建沼气池代替砍伐树木,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现在已经到了80%。 如今,江龙村已经成为小康村、示范村,变成风光美丽的绿色家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畴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一镐镐、一锤锤,硬生生地把乱石旮旯变成了满目苍翠。 30年间,西畴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六子登科”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治理新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猕猴桃、柑橘、中药材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把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闯出了一条在石窝窝里创造奇迹的致富之路。 西畴人民改变命运的故事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不仅在于脱贫摘帽的成果,更在于他们依靠自身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做法。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贫困地区的角度看,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激励我们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当代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来 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融媒体报道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