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的好啊,帮我们山沟沟里的农户通电通水通路,还扶持我们发展产业,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深秋十月,大山深处的维西县攀天阁乡工农村小火山村民小组付全才一家欢聚在一起,付全才的媳妇蜂文仙爽朗地笑着说。 付全才家三代同堂,由4个民族组成。1950年出生的付全才是藏族,媳妇蜂文仙是傈僳族,大女儿嫁给了本村汉族,二女儿嫁到拖顶乡,小儿子付艳旭娶了攀天阁乡皆菊村的普米族姑娘熊晓梅当媳妇,生了两个娃娃。今年庄稼丰收了,付全才拉起弦子,全家人齐声高唱《北京的金山上》。 记者问付全才:“你是藏族,怎么娶了傈僳族媳妇?” “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上到初中就辍学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挣一点工分。那时只能种地,没有其它收入,鞋子也穿不起,经常饿肚子,那敢想娶媳妇的事情。后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生活好起来了,父母开始催我找一个媳妇成家。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山上山下的人晚上就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到10公里外的乡政府驻地看露天电影、跳民族舞。有一天,我瞄着一个傈僳族姑娘,拉回来就成为一家人了。” “你们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吗?” 付全才说:“那个时候传统的说亲、迎亲、结婚仪式很多,但穷得顾不了,征求双方父母同意后,带上一坨茶、一包糖、一瓶酒送到女方家,女方把被子打包,我们背上被子,唱了一段迎亲调,就把新媳妇娶回来了。” “你没有唱歌,是亲戚朋友唱的,茶糖酒也是后补的。”性格直爽的蜂文仙“哈、哈、哈”笑着纠正了这个说法。 付全才说:“我们虽然穷,但互相包容,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不离不弃40多年了。这几年,国家免收农业税,实施精准扶贫,修通了进村入户水泥路,农业生产用上了机器,生产生活条件变化大啊,我家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儿女长大成家,各有出路。我与老伴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小时候还是很穷的,住在两根木料搭起的窝棚里。” 30岁的付艳旭插话说,“1997年二爷家(付全才的弟弟)建了新房搬走后,把一栋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让给我家,2019年在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我家新建了砖瓦结构的楼房,居住环境才得到了改善。” “你怎么娶了普米族姑娘呢?” “2014年,我到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一个酒吧打工,认识了在古城一家餐厅打工的熊晓梅,我们是同乡,谈得很融洽,就开始谈婚论嫁了。”付艳旭说,“因为双方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家里2亩旱地、2亩稻田也不能荒废,结婚后,两人就没有出远门打工,媳妇在家务农和养猪,我到县城开挖机。过去难以翻越的山谷,如今已经修通了公路,工农村到县城只需要1个小时的车程,农产品可以便捷地运到县城销售,还增加一份收入。” “你们几个民族在一起怎么生活、怎么交流、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们这个村庄原来是藏族村子,周围绵延的大山里分布着15个村民小组2000多人,有藏族、傈僳族、普米族、汉族、白族、纳西族,村民经常来往,年轻人大多外出读书就业,做生意搞工程的外地人也进来了,各民族杂居在一起,相互通婚。”付全才说,“各民族在一起,使用国家通用的汉语进行交流,不然各讲各的民族语言就难沟通了。”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经常到村里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法规政策、惠民富民政策和党史知识,引导村民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家里,我经常说,一家人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别人家的姑娘嫁到我家,就要像自己的亲姑娘一样对待,不能欺负人家。儿子媳妇也非常好,种地做饭洗衣样样做,吵吵闹闹也没有,一家人非常和谐,村民之间也是和睦相处。” 工农村党总支书记董剑与付全才拉起家常,询问全家人的生活情况,回顾农村新旧变化,探讨家庭产业发展举措,勉励付全才家积极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付全才频频点头,连声说“好!” 吃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节能火炉边,付全才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4个民族组成的家庭过上了好日子,大家一定要不忘党恩、永远听党的话、跟着党走,让我们一起喝了这碗浓香的酥油茶吧。” 儿女们高兴地齐声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