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网杯•永远跟党走】历经战火淬炼 书写人生华章——记老战士余长发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张锦明 和泰君 杨涛 李佳佳 发布时间:2021-10-15 10:02:53

2021年8月29日下午,细雨绵绵的金沙江畔空气清新、稻谷飘香,我们沿着村庄硬化路,来到了香格里拉市上江乡福库村一组半山坡上余长发老人的家。庭院房屋外墙刷白,核桃树下一群土鸡、旱鸭正在觅食。余长发老人家正在修建钢混结构的大门,庭院东边是一排描绘着青花的照壁,其中一个大大的“福”字特别显眼。

91岁高龄的余长发老人穿着黄胶鞋、拄着拐杖闻声出来迎接客人,并向我们讲述了他参加革命和建设的往事。

1950年,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和平解放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甸县仍被不安定的气氛笼罩着。先后发生了汪学鼎、杨振华、部分顽固分子组织的几次叛乱,继而匪患蔓延。

余长发说:“我1931年出生,我家是小中甸汪学鼎的佃户,年年耕种,年年吃不饱穿不暖。自从来了共产党、解放军,穷人挺起腰板,分田分地,当起了主人。1950年3月,格鲁湾(今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格兰村)来了一个基干团的解放军队伍,还招收当地青年人当兵。当时我19岁,约了同村几个年轻人一起下山报名。按照部队要求,又回家写了父母同意儿子当兵的证明,通过体检,与上江一线20人一起参了军。”

年轻的余长发被编入中甸民族基干队,后来改为中甸民族基干连,归昆明军区所辖,着蓝色军装,与解放军的黄军装有区别,基干连驻扎在中甸县中心镇藏公堂。那时,中甸县城周围多是沼泽地,没有公路,战马也很少,部队之间、部队与地方政府之间联系主要靠徒步传递信息。余长发身高1.78米,不怕吃苦、善于爬山钻林,部队便让他当通讯员,多次承担秘密送信任务。

后来,部队进驻德钦县羊拉乡,开展平息叛乱和剿匪战斗,一驻就是4年,余长发曾经多次组织人员运送粮草到乡城。因为表现突出,余长发被提拔为藏三连的一个排长,他还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余长发说:“参军以来,我多次冒着牺牲的危险,转战南北,从一个山头再到另一个山头,经常在雪山峡谷和山林草甸中穿行、送信、侦查、作战,还进入西藏境内歼灭逃窜的敌匪。

在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晚,战友李国忠率六连,余长发率三连,到达指定的雪山脚下,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为一路行军,大家疲惫不堪,倒下就睡着了。半夜醒来,余长发发觉身边的一位战士手脚冰冷,连声呼喊也没有回应,身上还有刀伤,鲜血已凝固,大家判断他是被企图溃逃的土匪杀害。天亮时分,战士们看到雪地上有模糊的脚印,就寻着追赶。看到一人举着枪冻僵在雪地里,向他喊话也没有回应,一位战士跑上前去推他,突然枪口一声炸响,那位战士倒在了雪地里,与此同时,我方狙击手的枪也响了,一颗子弹正中土匪的额头。

茫茫雪山,敌人分散在高处,我方在低谷。德钦民族连作为主攻连,数次与敌交锋僵持不下,眼看一个个战士倒下,我方随即调整战术,从几个方向冲上去。

“我只感觉子弹擦过头皮从身边嗖嗖飞过。”余长发说,“战士们憋足了劲,纷纷冲上去。敌匪看形势不利,就四散而逃。战士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这一仗,打死打伤敌匪180人、抓获90多人。”

战后,我方从西藏押送俘虏返回德钦县城。二连押着40多人,敌匪认为被抓获后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在渡江时有10多人跳江。为了预防不测,部队把俘虏8个人分成一组,安排战士护守。

部队从西藏回来,途经尼西乡,在树林里休整、开会,商议在格咱乡境内避免贸然进村落入匪徒的圈套等事项。

在吉迪村,部队往山沟里行进,在一棵白桦树上,余长发看到了用刀划过的新鲜痕迹,远处的云杉树上还飘着淡淡的烟尘。部队当即兵分三路,向云杉林迂回包抄过去。原来这里隐藏着一个很难被人发现的窝棚。余长发挥挥手势,带着副班长杨国安,悄然前往,余长发把枪交给杨国安后提上机枪走在前面。

到窝棚附近时,天空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随即下起了瓢泼大雨,天公助阵,里面的人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战士们靠近窝棚从木头缝往里一看,3个土匪头目正在棚里边吃东西边开会。战士们准备抓活的,就喊:“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

这雨天里的一声响,吓破了他们的胆。一个头目首先冲出来,伺机窜逃。金兰安举枪就射,余长发端着机枪想跟着扫射时,又一头目跳了出来,像一只松鼠,一下子就窜到了一棵横卧的树干上,不巧,枪带被树枝挂住,说时迟那时快,余长发端着机枪对着他扫射,杨国安一跃而上,将他按住。

1958年,一股叛匪在大中甸西山一带活动,中甸指挥部命令藏三连完成围歼顽匪的任务。10月28日夜晚,余长发所在部队进入西山密林,在石卡雪山至纳帕海后山一段,兵分三路,副连长陈云奎率七班在中间,作为排长的余长发率八班在左,九班为右。两天后的傍晚,七班和九班在密林中会合,突然,尖兵组报告1公里外有两个人。陈云奎用望远镜观察后说,他们持有枪,是土匪。副排长带一个小组轻装接敌,敌人发现向上冲来的战士拔腿向山后跑去,战士们紧追着敌人到翻山之处时,暗处的土匪突然开枪,战士们马上还击,土匪边打边往密林中逃,战士们集中火力,穷追不舍,大部队向密林挺进,形成口袋阵,10多分钟便结束了战斗,击毙1人(百长),打伤1人。

经过做思想工作,一个俘虏愿意立功赎罪,带路攻打夏古觉岩洞。这个岩洞是叛匪的老巢,部队找了好多次都没有找到。部队编成3个战斗组,副指导员带一组七班,余长发带二组八班,赵成龙带三组九班。深夜3时,步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夏古觉垭口。三个战斗小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密林峡谷间摸行,发现一处悬崖,隐约听到敌人的鼾声。沿陡坡向上走了几米,余长发的手差点摸到站岗的匪徒,他掏出手枪便对着匪徒胸膛开枪,战斗随即打响。余长发一口气将几枚手榴弹甩进岩洞里,此时,战友和占喜甩出的一枚手榴弹没有进洞,弹落在余长发的上方,如果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余长发一把抓住冒着火星的手榴弹用力甩了上去,剧烈的爆炸声就在半空中响起,伴随连天火光,洞里的敌人喊叫起来。经过20多分钟的激战,敌人的喊叫声停了,副连长命令战士们冲进去。余长发臂力大,一手拿着机枪,一手抓住岩石,一个翻身冲进岩洞,但洞里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浓烈的火药味掺和着刺鼻的烟臭味,余长发随手打开信号灯,光亮之下只见四五个叛匪血肉模糊,横尸在地,还有炸断的几支老式步枪,以及衣物、炊具等,搜寻发现,右边小洞口处还有两具敌匪尸体和一个奄奄一息的僧人。此次战斗打死叛匪11人、打伤1人。我方牺牲1名名叫知诗的小中甸新战士,知诗是孤儿,才18岁。另外,我方战士金兰安、八斤2同志负伤。

第二天早上 ,战士们再次清查战场,看到僧人已死,但两具匪尸不知所踪。部队先把战利品集中起来,然后在岩洞周围的森林中搜索,突然发现沟里上来一人,身上背着一袋东西,他袋子里装的是四季豆、花腰豆,是敌匪们用来救急的粮食。他不知道岩洞已被攻破,回来送食品,被逮了个正着。随后,林中又抓获1名被打伤的叛匪,他交代说,昨晚还有3人到五境地界偷粮。一排立即行动,围攻追击,3个叛匪走投无路,缴械投降。

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战友开玩笑地对 余长发说:“老余,子弹长眼睛啊,总是打不到你!”但后来,在四川省得荣县境内,余长发所在部队遭遇一股残匪,交战中余长发被冷枪击伤肩胛却未感知,乘胜追击跑了很长一段路,余长发听到士兵喊:“排长受伤了!” 这时,他才发觉自己的肩头很冷,血水顺着衬衣流了下来。

剿匪刚结束,余长发接到通知,被派去昆明陆军步校学习,一路颠簸,赶到昆明报到,但等了两天,全省学员还未到齐,步校又接到通知,全国都在搞大跃进,大炼钢铁,要超英赶美,学生不能舒服地坐着看书,要支农,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去。余长发被派去四川南充集训,后又分配到广安。因余长发枪法好,在广安驻训几天后,被派回昆明参加部队运动会。折回昆明后,他又接到通知,干部不参加比赛,让转回丽江。因为还没有分配工作,余长发就住在招待所,但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没有回音,身上钱也花完了,他只好再去找部队的领导余普辉借钱。余普辉说:“组织很快就会有安排。”随后给了余长发50元钱。当时,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只要5毛就可以吃得很好,这些钱解决了余长发的生活问题。两天后,余长发接到归队通知回到中甸,后又到德钦羊拉乡(当时独立营驻羊拉乡)继续担任4排排长。

1959年3月,西藏形势危急,部队奉命进西藏参加剿匪。部队急行军赶到拉萨驻守了一段时间,待局势稳定后,又奉命返回云南。

1959年6月,部队在丽江南口、束河、黑龙潭等地训练。其间,余长发担任代理连长,在医院取出了体内的弹片。他还在一次火灾中组织疏散了一批学生。

在部队时,余长发结识了部队女炊事员赵坤娣,喜结连理。但女方家庭成分不好,受此影响,经过思想斗争,选择了转业。

转业后,余长发被安排到县武装部,担任作训参谋。后来,又调到中甸县农业局工作,担任机关民兵营营长,还在会计辅导站做过行政工作。也曾经进“五七”干校学习,多次到昆明集训、开会。

1972年1月,余长发和一批迪庆人被派往怒江州,参加中缅边界建桩、修建公路,还担任掩护各地抽来的兵员、维护工作区域安全等职责。一年时间,完成任务后,他返回中甸县城。

在县农业局退休后,余长发又回老家福库村,担任生产队队长。后又承担老龄协会房屋、福库大桥、帮独大桥等建设任务。两座大桥总投资8万元就建好了。期间,由于缺乏资金,余长发还到中甸县水电局争取了3000元资金,投入建设。这些工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1995年8月,余长发获得了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为边疆的解放和建设作出贡献”荣誉证书。

余长发老人说:“迪庆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来源于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迪庆,长征是播种机、宣传队,现在,红军播下种子已经成熟结果了。我有3个女儿、1个儿子,家庭经济一直很困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生活逐渐变好了。现在,我的儿孙各有各的工作,我也安享晚年。我经常教育后辈一定要学会做人做事,搞好邻里团结,要记住革命历史,不忘先烈,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