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来到维西县“最美村庄”保和镇拉河柱村花园箐,只见100多名青壮年头顶烈日,挥洒汗水参加花园箐沟第二期治理工程义务劳动。 维西县花园箐上组组长、党员致富带头人、三江红生物资源开发公司负责人陈志军是该项工程的总指挥。他对我们说:“最美村庄是干出来的,好日子是拼出来的。我们要努力把花园箐建设成为全州、全省,甚至全国最美村庄。” 花园箐沟从村子中间穿过,过去,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整治,显得很脏,很煞风景。从去年开始,花园箐群众分两期投工投劳整治花园箐沟。 建设家乡境界高 灿烂的阳光照在美丽的花园箐,轰鸣的机械声和爽朗的欢笑声响彻山谷。 “我们已经干了2天了,再干上1天,花园箐沟第二期改造工程就完工了。”陈志军说。 在劳动现场,我们见到花园箐下组致富能人木建玲。这位年轻人说话做事干净利落。这些年来,她一直在维西县城做土特产生意。我们问她:“你不做生意到家乡做义务劳动不觉得吃亏吗?”她笑着说:“建设自己的家乡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值得。我们要把家乡建设好,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改造花园箐沟的行动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去年,组里组织义务劳动,每天都有101人参加整治花园箐沟劳动;共产党员陈志军捐献玉兰花苗、厚朴花苗810株,用于绿化、美化花园箐沟;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潘志军捐献石头20车,每车300元;维西阿尺目刮传媒公司负责人李林的爱人是花园箐人,他主动捐献水泥10吨;保和镇党委宣传委员李维红、扶贫工作队员朱建生每天都跟群众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今年,在实施花园箐沟第二期治理期间,同样每天都有100多人参加义务劳动,致富带头人木丽谨捐献鹅卵石12吨,花卉专业户陈迎辉捐献花苗11000株,有2名青年用自己的装载机和小型运输车辆免费为改造花园箐沟服务。 我们发现,在花园箐上下组的村规民约里,没有对不参加集体劳动的村民处以罚款的条款。 花园箐下组组长木丽瑾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以前,我们确实需要用罚款的办法解决问题,但现在不需要了,我们村的群众把尊严看得比金钱重,只要宣传到位,党员和村干部做朝前,就没有人不参加公益劳动。” 环境美是花园箐群众的心灵美的物化成果——通过治理,花园箐沟从“臭水沟”变成“风景线”。 日子在汗水中变美 木丽瑾是花园箐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起来的村组干部,现在依然担任着保和镇拉河柱村花园箐下组组长。谈到花园箐的变迁时,他说:“退耕还林后,我们村人均耕地不到8分了,青壮年大多数出去做生意、务工,留下少数人种蔬菜。我们村没有闲人,早上8点以后到晚上20点以前,村子里只剩老人了,青壮年忙着进城赚钱,娃娃忙着上学堂。我们过上好日子就靠勤劳两个字。” 正是靠着“勤劳”两个字,花园箐这个傈僳族、纳西族聚居的山村冒出带头致富的共产党员陈志军等一批先进人物。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花园箐出现了“五多”:做生意的人多、到县城务工的人多、能工巧匠多、收入多、盖新房买新车的人多,成为声名遐迩的小康村。 30多年前,有人就提出把花园箐建设成为维西县城“后花园”的愿景。 提出这一愿景并非空穴来风:花园箐这个只有98户人家的小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毗邻维西县城,区位优势明显,森林郁郁葱葱,珍稀植物到处都是,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30多年过去了,这个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村里人都很佩服木丽瑾的目光。2年前,他建盖了一座宾馆,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有人不解地问:“在村子里盖这么大的宾馆谁来住?” 木丽瑾不仅盖大宾馆,还依山傍水建了一个生态农庄,并建立了一个兰花种植基地,不仅规模大,品质还上乘,在村里数一数二。 这些年来,跟着木丽瑾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眼界也越来越宽广。陈志军不无自豪地说:“我们花园箐人爱美追求美,家家种树种花,户户养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庄越来越美,发展前景十分美好。到目前,花园箐规模大的养兰户就有23家,有1家农业龙头企业,有花卉种植专业户2户、生态农庄3家,小汽车进了寻常百姓家。” 惠民政策鼓干劲,实至名归花园箐。“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我们努力,政府帮忙。最近,政府投资700万元的‘兰花村’文化旅游项目已经启动,我们离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木丽瑾充满信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