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庆生 香格里拉城区 学生载歌载舞 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主线,积极谋划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世界的香格里拉”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这是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标杆的鲜明特征。 久久为功促团结 2020年,全州GDP达267亿元,是1955年的2350倍;人均GDP达68622元,是1955年的980倍;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是1951年的8万倍……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迪庆始终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步步嬗变为“世界的香格里拉”。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迪庆州按照省委、省政府迪庆现场办公会确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聚精会神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上半年,迪庆州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3.3亿元,同比增长9.6%,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建设协调推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德钦县奔子栏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服装缝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卓玛正坐在自家的小院里绣着藏装的金边。她说:“我们奔子栏的藏装融合了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和白族等多个民族的服饰特色,头饰是白族特色、袍绣是藏族特色,衣带则是傈僳族特色……这正是我们奔子栏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一种证明。”当地各族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奏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凯歌。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迪庆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短板。针对产业发展小、散、弱等问题,迪庆州制定和实施了产业优化措施,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的多种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不断加大招商引企力度,重点发展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推进新型经济组织覆盖。为加快高原产业结构调整,迪庆州树立鲜明的发展导向、产业导向、项目导向、务实导向,坚持以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价值、以市场为基础,以项目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民生短板问题,让全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十三五”期间,迪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同时,迪庆州积极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次,曾经的7.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2020年动态清零,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今年,迪庆州结合“十四五”规划,认真思考、科学谋划,聚焦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好任务书、路线图、计划表,紧盯年度目标任务,认清形势、正视问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将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干实事、办实事、干成事的动力,把学的成果、学的方法、学的质效融入为民办实事、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实干办事中。如今看得到、感受到的好日子,让迪庆州的各族群众更珍惜团结的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锲而不舍传文化 8月24日,华灯初上,住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北门社区居民杨祥珍一家,正准备吃晚餐。落座的人身着唐装、藏装、傈僳族服装、纳西族服装,桌上摆上了藏族米肠、纳西吹肝、彝族羊肉等各式菜肴。“一个家庭、四代老少、五个民族”是迪庆常见的家庭结构。“虽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但生活在一起却能彼此包容、相互尊重,正是因为一家人都是中华儿女,各个民族血浓于水,是真正的一家人。”杨祥珍脸上充满了自豪。“民族团结一家亲”“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进建塘镇北门社区,两行大红色字幅格外醒目,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祥和、充满民族气息的幸福社区。“我的老家在金江镇,退休了到城里生活,没事就到社区来跳锅庄,邻居们好多都是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社区生活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纳西族居民和金荣说。 迪庆州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在社区中积极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围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的民族联谊活动、民族节庆活动、民族体育赛事,使各民族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近年来,迪庆州借助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的契机,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的“九进”活动,即宣传要进学校、乡镇(村)、医院、企业、机关、社区、宗教场所、军营、旅游景区等,宣传内容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五个认同”“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主,借助覆盖面广的宣传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氛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晓率在迪庆州各族干部群众中迅速提高。 在德钦县第一小学,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进课堂已经是该校建校至今的常态工作。该校一直坚持的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下了累累硕果。“传承和保护德钦弦子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扎根。”德钦县第一小学校长江初说,学校里每天都开展民族歌舞活动,日常文体活动竞赛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弦子舞兴趣班吸引的不仅仅是藏族的学生,各民族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既保护了非遗文化,又促进了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民族精神潜移默化,民族文化润物无声,党的十八大以来,迪庆州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建设、实施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加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打造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品牌等具体措施,增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打下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 正因如此,行走在迪庆州的村村寨寨,处处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民族团结文化墙、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急难救助、爱心联系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已经根植于人们心中,各民族做到了相知相亲相惜,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在这里,小家有小家的和睦,大家有大家的和谐,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文明,更能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幸福温馨。”和金荣脸上露出了喜悦的微笑。 驰而不息创特色 “让我们中心成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智库,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迪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实践中心研究员何春燕说,2020年12月25日,在迪庆州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迪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实践中心”和“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授牌成立,这在全国涉藏州县和全省州市中尚属首例。今年6月,迪庆州还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等多个国家和省内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研究同盟,与省民族宗教委建立省州合作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的战略合作协定。此外,迪庆正积极筹备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香格里拉论坛——围绕着“巩固深化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果成效”这一主题,逐步深入探索研究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标杆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住在香格里拉市达娃路的傈僳族姑娘余晓英几乎每天吃过晚饭就到香巴拉公园广场锻炼。广场上,来自各个民族的群众聚在一起,跳各种民族舞蹈,大家通过舞蹈对彼此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民族团结已然成为市民们的共识,各民族参与、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广场舞是迪庆民族大团结的缩影。余晓英说:“市政府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各民族团结进步、平等交流的平台,我们从心底里感激。”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工作中,迪庆州先后实施了两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创建2个国家级、83个省级、100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今年1月,迪庆州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迪庆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法治化轨道,不断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州创建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基础上,建立了涉藏工作维护稳定“九项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和实践成果转化成新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迪庆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富有边疆民族地方特色的创建之路。“十四五”期间,迪庆州将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主线。近期出台的《迪庆州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的实施意见》,将实施政治引领工程、长治久安工程、培元固本工程、交融促和工程、示范带动工程、发展强基工程、能力提升工程、依法治理工程等8大工程,着力做好25个方面的工作,以推进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