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泥土、一个小罐,讲述一段跨越千年的民族传承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朱芊羽 李佳佳 发布时间:2021-08-24 16:37:28

图片

一抔尼西乡汤堆村山前的泥土,毫不起眼,但经过洛桑恩主的手艺,这寻常的泥土,却讲述出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故事。

图片

洛桑恩主工坊里的黑陶

尼西乡汤堆村,是茶马古道的途经之地。两千多年前,一种名为“鸽子壶”的垂直型小茶罐在此诞生,那是汤堆村黑陶史上的第一件陶器。渐渐地,这种最初只拿来装茶的器皿,逐步发展出更多的形态,不仅是煮酥油茶的汤罐,也是装点生活的家居装饰品,还是寺院里的佛教用具。如今,汤堆村的黑陶已经从传统的10余种类型,发展到80多种了。

图片

洛桑恩主工坊里的黑陶

传统工艺历史悠久,但制成缓慢,其发展多少都会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而陷入困境,即使是作为藏族传统日常用品的黑陶也不例外。曾经,黑陶器具一度被价格便宜、使用轻便的塑料制品所取代,村里制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制陶工艺的传授也面临危机,但洛桑恩主一家仍旧坚持了下来。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说,制陶早已不止是谋生的手艺,更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没有国家的重视,我们哪有今天,我真的打心底里感谢国家。”洛桑恩主笑着说,语气真挚而诚恳。现在的他,不仅只是黑陶制作者,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和保护,在这快节奏的时代,给这些手艺人们创造了“慢工艺”的环境和平台。互联网的宣传,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让这些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走向外界更大的舞台。

图片

制陶中的洛桑恩主

洛桑恩主在这间作坊制陶已有近30年,房间里唯一的电子设备,是一个放在角落里的音响,他习惯一边制陶,一边听佛经。每天长达9个多小时的制作时间,陪伴他的只有手中的泥土和耳边的经文,还有偶尔一声从林中传来的鸟鸣。在外人看来乏味枯燥的工作,对于洛桑恩主来说,却是一种可以直达内心平静的修行。

图片

图片

洛桑恩主工坊里的黑陶

就是这样一抔寻常的山前土,从被选中、挖掘,再到成为被塑型的泥胚,最后被裸烧、冷却后变成各式的黑色陶器。这个过程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它是被历史选择的存留,是藏家人代代相传的修行,也是新时代中,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