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 15】光明日报记者眼中的香格里拉纳帕海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20 11:50:43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
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重要的生态功能

下面

我们一起看看

光明日报记者张勇眼中的

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是如何的

图片


“一只、两只、三只……哇!有30多只黑颈鹤!”记者站在纳帕海湿地西岸,瞪大了眼睛数湿地中的黑颈鹤。黑颈鹤扬着修长脖颈,绅士般来回踱步,黑白相间的羽毛犹如优雅的燕尾礼服。记者悄悄走近拍摄,黑颈鹤并不慌张飞走,而是迈步离开,始终与记者保持100米左右的距离。如今,在云南迪庆州纳帕海湿地,每年都会有数量众多的黑颈鹤飞来栖息。


“1984年成立保护区时,一级保护动物中黑颈鹤只有61只,黑鹳只有几只。近几年,在这里过冬的黑颈鹤增至320只左右,黑鹳达416只,成为国内黑鹳种群最大、最集中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原来纳帕海没有白尾海雕,现在有近百只,这就是保护的成效。”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所所长陈志明告诉记者。


纳帕海,藏语意为“森林背后的湖泊”。西面的石卡、时卡、辛雅拉三大雪山巍然耸立,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森林密布,山脚湖泊波光粼粼,各种水鸟随波浮游,水边浅滩上黑颈鹤、黑鹳等美丽大鸟或踱步或低空飞行,远处草丛中不时可见一匹匹骏马、一头头牦牛在低头吃草。更远处的草原边缘,是一个个藏族村庄和一排排高大的青稞晒架。雪山、草原、湖泊、候鸟、牦牛……壮阔与秀丽融为一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纳帕海是云南低纬度高海拔最具代表性的季节性湖沼湿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黑颈鹤、黑鹳、灰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越冬水鸟及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为己任。2004年12月,纳帕海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总面积2083公顷,是香格里拉的城市绿肺,截至目前共记录到鸟类177种、湿地植物61科171属261种。

“纳帕海保护区是全国离城区最近的保护区,距香格里拉市区仅六七公里,保护区周边有3个行政村15个村小组700多户农户,保护任务很重,但我们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做得比较好。”陈志明说,藏族群众都不会捕捞纳帕海的鱼,也不会猎捕鸟类,千百年来与动物和谐共处。过去,村民有在纳帕海湿地放牧和挖海肥的习惯,对湿地破坏较大。在保护区的严格管理下,湖进人退,保护区内不再有放养藏香猪和挖海肥的现象,湿地保护内容写入各村村规民约,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图片


图片


纳帕海保护区社区共管最有特色的是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为了让耕地后退、恢复湿地,纳帕海自2016年起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00万元,共恢复退化湿地10000亩,补偿标准为每年280元/亩;耕地补偿423.6亩,补偿标准为每年1500元/亩;湿地生态补偿覆盖纳帕海周边的15个村民小组705户,补偿标准为每年4000元/户。同时开展了废旧围栏拆除、哈木谷保护区核心区内牵马设施搬迁等湿地保护恢复项目。

纳帕海湿地周边有10个马场,是周边12个村小组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部分牵马线路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存在水退牵马进、水进牵马退的情况。2020年,香格里拉市开展纳帕海湿地周边马场运营专项整治,对10个马场进行规划改造和规范管理,将牵马线路远离湿地及保护区。


图片


图片
“保护纳帕海湿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除了有生态补偿,还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收入,老百姓还主动去保护湿地,看到有游客开车进湿地或钓鱼,老百姓都会去制止。”陈志明说。

在纳帕海湿地北岸山坡上有一栋孤零零的小楼房,这就是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保护局下属的纳帕海管护所,陈志明和两位同事就长年驻守在这里,每天他们都要开车环绕湿地巡查两遍。虽然人少任务重,但他们不觉得孤单,因为管护局在周边村社中聘请了25名村民当村社管护员,村社管护员月工资1600多元。村社管护员每天都会巡查周边保护区,监测候鸟,用民族语言宣传保护知识。“我们还经常救助受伤的候鸟,每年都会救助10多次。”陈志明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管护人员和周边村民的共同呵护下,近年来纳帕海越冬候鸟种群及数量逐年增多,越冬候鸟近5万只。2019年,纳帕海首次出现数量众多的度夏鸟类,白骨顶等候鸟在纳帕海繁殖变留鸟;2020年,纳帕海度夏鸟类数量及种类较2019年有所增加,度夏鸟类数量达2000余只。黑鹳原来经常独居,但在纳帕海喜欢上了群居生活,过去黑颈鹤三、四月份就飞走,现在有些黑颈鹤停留到七、八月份才飞走。

“如果黑颈鹤等一、二类保护动物在纳帕海繁殖,那就说明纳帕海的生态更好了。”在陈志明看来,纳帕海还缺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人才,急需建立纳帕海湿地保护联合管理机制,加强治理纳帕海水质污染及综合保护。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9日 10版)


责任编辑:杨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