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网讯 (记者 杨云萍)“父亲给我们留下来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是香格里拉藏乡醇酒业董事长王彬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王彬文的父亲叫王康司,1925年出生在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大中甸乡四村。先后参加过1951年、1952年、1957年三次平叛斗争。 在王康司6、7岁初晓事理时就光着脚丫跟父亲到离家数百里的四川木里县龙达河畔帮地主夏庚念瓦挖金,15岁那年,父亲叫王康司去承恩寺当僧人。 从1945年底到1948年初,王康司3次赶马进西藏,他亲眼目睹了各地藏族群众的悲惨生活后加入藏族马队,从此成为藏族骑兵队一员。 1949年6月初,滇西北各县(区)人民武装组建成人民自卫军,王康司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后参加16次战斗,因英勇善战而屡立战功,荣获“人民铁骑”“战斗英雄”等称号,为滇西北的解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50年4月18日,14军命令人民解放军7支队藏族骑兵大队改编为2野4兵团14军直属藏族骑兵大队。1951年2月,因解放后的中甸需要大批干部,王康司调到中甸县工作。 1951年5月21日,中甸县三坝乡杨振华叛乱,洗劫了15个村庄,烧毁19家民房,王康司奉命配合部队到三坝剿匪,他带领侦察班深入密林侦察匪情,在包围土匪,抢救被杨振华欺骗、劫持的群众和争取土匪投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952年3月,汪学鼎组织发动了中甸第二次叛乱,王康司给部队带路打前站,从小中甸一直追到东旺岩洞,把汪学鼎包围在岩洞里,直至其投降。 1957年3月7日,中甸松赞林寺打起叛乱的旗帜,派出僧侣武装和门户兵袭击四村工作队,4名工作队员壮烈牺牲。8月16日,叛乱武装集聚僧兵300人,门户兵500人,分3路围攻格咱工作队所在地格咱村,王康司把在格咱的35名护路队员和8名工作队员组织起来,严阵以待,一开战就打死土匪头目向聪奔和汤宝,杀了匪帮的锐气,固守了两天两夜,18日,指挥部派工兵营32名战士前来援救,内外夹击,把土匪打得落荒而逃。 1958年2月,王康司遵照县工委的安排,在格咱乡组建了民族武装工作队。一边组织群众搞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一边开展平叛斗争,深入高山丛岭打击流散土匪,消除匪患,完成了和平协商改革。 1960年,剿匪斗争胜利结束后,王康司先后调任东旺牧场、中甸县牧场当场长,1963年11月,调任迪庆州农牧局兽医站当站长,后任农牧局畜牧科科长,1981年11月退休,1982年4月,退休改为离休。1990年12月7日去世。 “父亲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无论是在滇西北的解放战争中,还是中甸三次平叛斗争中,他都屡立战功,每当他回顾战斗生涯时,总是说,这些战功不是他个人的成果,而是在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得来的,应该归功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藏族人民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王彬文回忆道。 1954年出生的王彬文,18岁到裁缝部参加工作,拿着一个月28元的工资勉强度日,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迪庆高原上,王彬文毅然辞去裁缝部的工作,选择自主创业。 起初,王彬文学习了驾驶技术,靠开营运车补贴家用,十年时间,家境并未因此改变。上世纪90年代,中心镇(今独克宗古城)兴起酿酒风,老百姓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小酒厂,1996年,王彬文也办起了自己的小酒坊,并带着成品到昆明进行推销,不料,处世未深的王彬文被骗100余万元,负债累累。为了还债,王彬文开办了石厂,但巨额债务还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父亲在世时,王彬文曾央求父亲出面,在运输公司为自己谋一份工作,却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我的权利是党和人民给的,绝不能为自己谋私利。” 1999年10月,王彬文重整旗鼓又办起了自己钟爱的酒厂,并到昆明白酒研究所“取经”,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经过不断摸索,2000年5月,终于成功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吉塘”,取名——藏香醇。酒生产出来了,但销售渠道却成了大难题,王彬文又走上了推销之路,每天拉着酒,到各大饭店、酒店、商铺、超市,一家家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成效不大,直到2002年5月5日,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并举行盛大的更名庆典,王彬文抓住时机,向庆典捐赠了200件藏香醇,藏香醇在庆典上一炮而红,受到了一致好评。2003年,藏香醇成为了迪庆家喻户晓的酒,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感谢共产党给予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摆脱贫苦走上了小康路。”回想起自己的创业之路,王彬文不禁感叹道。 “做特色酒,额头上不流点汗,怎会得到成功。”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王彬文。摊粮——配曲——配糟——糖化——发酵——蒸酒——窖藏——产品属性调配——出厂检验——分级包装,一步步,王文彬都亲力亲为,严格把控。传统灶台、老式木甑、酒坛,多少年来,王文彬一直完整地沿用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方法酿酒,他认为,传统工艺酿出来的酒更香、更醇。 2009年2月,王彬文的青稞酒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月,王彬文被州政府列入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藏族青稞酒传统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年9月,被省文化厅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做绿色酒。“无论做什么,都要脚踏实。”从开始做酒,王彬文一直牢记着父亲对自己的教诲,2002年,王彬文只身前往昆明,经过40多天的自学,以第3名的成绩考取了白酒出厂检验化验员资格,2004年,王彬文引进2套罐装机和3套封口机,在优质青稞、传统工艺和现代化生产线相结合下,精心酿制青稞酒,2015年6月,王彬文的青稞酒以农残留为“0”,添加剂为“0”的检测结果,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 做良心酒。王彬文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产品的质量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此,他始终坚持用良心酿好酒,严把质量关,确保食品安全。也因此,王彬文的产品多次在市、省、国家级抽检查中全部合格,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父亲曾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这样做了,也做到了。”王彬文说。2016年,王彬文获得全州道德模范称号,2018年,再获全省道德模范称号。 做现代酒。“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只需要扫一个条形码就可以知道酒瓶的直径、周长、口径和容量,我也在努力地学习着。”今年67岁的王彬文每天一大早就站在灶台前和老伴一起酿酒,厂里的16名员工在发酵区、蒸酒区、储存区、罐装区里忙碌着。如今,王彬文的大儿媳也加入了酿酒的行列,正在尝试着用互联网将酒卖得更远更好。“年轻人头脑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我们的酒要紧跟现代化步伐。”王彬文说。 “老王,喝了这么多酒还是你这里的最对我口味。”老顾客每次到王彬文家买酒,都会这样说。 一家蒸酒,全村留香。30年间,有着工匠精神的王彬文用最原始古朴的方法酿造白酒,传承着父亲留下的坚韧不屈的精神,保留着酿造匠人精益求精的追求。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中,王彬文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生最爱酿酒”,简单的六个字,却道出了王彬文的心声: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精益求精、敢于担当,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