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迪庆 生态家园——迪庆州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07 15:58:28

香格里拉网讯(记者 解晨松6月的迪庆高原天蓝如洗,绿荫如潮。2021年世界环境日暨cop15主题宣传活动将通过现场教学、观看科普展馆等方式,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度。

近年来,迪庆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森林覆盖率达76.58%,实施天保工程、石漠化人工造林7.44万亩,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Ⅱ的动物分别有12种和17种,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行动背后,展现了迪庆州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让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的有力举措。

绿色复苏: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

高山峡谷,满目苍翠;湖泊溪流,飞鸟翔集。州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等一个又一个创建成功。迪庆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迪庆成为市民、游客朋友圈、抖音里的高频画卷,也反映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迪庆州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管理新体制,着力提升执法效能,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护航新时代新迪庆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迪庆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迪庆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分解压实到各级各部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局面。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的“组合拳”,从建立长效机制、信息公开、追责问责多个方面入手,促进督查问题整改,成效明显,一批环境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全州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100%,6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为100%。

“你知道我昨天晚上看见了什么吗?”5月27日,在巴拉格宗景区,来自青岛的陈先生激动地说,“满天星星亮晶晶,太漂亮了!”这是他第二次到迪庆,第一次来的时候,生态美景看不够,离开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再回来,而且还要带着家人一起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财富。迪庆州立足发展新阶段和人民新期待,从生产领域到生活领域,从城市环境到农村环境,从本地治理到与毗邻州市区域协同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了全覆盖。

环境质量怎么样,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样,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迪庆州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完善信访专项督办、带案下访、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接报办理机制,加强举报受理工作,畅通投诉渠道, 做好热线电话、微信、网络等举报渠道平台规范化管理,对收到的生态环境投诉信息,立接立办,做到环境投诉案件有调查、有结果、有回音。2020年,累计办理各类环境举报65件,办结率、回复率达到100%。同时,迪庆州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系统涉疫情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到位、化解到位、稳控到位、责任到位。

厚植生态文明,耕耘美丽迪庆。今年,迪庆州将做好全州生态红线评估调整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快建设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严格执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草地等违法犯罪行为。抢抓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和推进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绿化工程建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件和反馈问题的整改任务,让迪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迪庆: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受所处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条件的影响,迪庆州长期以来形成了“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生存和发展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尤其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地方财政依靠采伐木材增加收入,是名副其实的“木头财政”。居民收入也主要依靠采伐和运输木材,采集中药材、野生菌类和猎捕野生动物曾是当地居民的谋生手段。

1998年,迪庆州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过去的“砍树人”“狩猎人”变成了“护林人”,野生动物又回到自己的家园。通过长期不懈地保护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1984年,迪庆州成立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当时保护区内仅记录有黑颈鹤70多只。通过不断努力,保护区生境日益改善,目前记录到在迪庆州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达370只左右。过去,黑鹳仅为稀有种,但根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近年来的监测,黑鹳在迪庆州境内越冬种群数量已达150只,迁徙时可达300只以上,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黑鹳越冬地,可以说纳帕海保护区在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迪庆州大面积原始森林得以保存,并得到有效保护,这些原始森林是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在保护好现有天然林资源的同时,迪庆州还对大面积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小流域治理、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这些生态保护和治理项目极大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条件。

迪庆州大面积的天然林资源,不仅保存了千百年以来形成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为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由于实施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迪庆境内分布的滇金丝猴、黑颈鹤、高山岩羊等珍稀濒危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红豆杉、光叶珙桐等珍稀植物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迪庆州被列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以来,编制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迪庆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迪庆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十三五规划”》,这些规划为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迪庆州已建立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公园,2个国际重要湿地,4个省级重要湿地,1个国家森林公园,11个保护小区(社区保护地),8个汇水区植被及水源地以及由山、湖等组成的约2万公顷的自然圣境,总面积达5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24%左右,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其他类型保护地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绿色发展:保护好每一棵树

山路陡峭,余美秀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作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巴迪村托底上组生态护林员,按照管护合同,每月巡山不少于10天,但她却超过17天。2016年至今,余美秀用双脚走遍了每一个山头。

受伤了,把树枝当拐棍;天黑了,把星空当蚊帐。余美秀说:“护林工作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对一个女人来说,体力有限,更是一种挑战。”巾帼不让须眉,为了那一片片绿色,她把遇到的人和事、丈量过的土地、守护过的山林都一一记录下来。写巡山日志,已经成为余美秀的一个习惯。在她的日记本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我一定会认真履行护林员职责,尽我所能做好各项工作。”

雪山、湖泊、草甸、湿地……迪庆拥有太多天赐美景,想要它们永驻人间,需要不懈地努力保护。余美秀说:“我不怕吃苦受累,我的责任就是和大家一起全力保护好每一棵树、每一座山。”

迪庆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自然生态系统先天脆弱敏感,自我维持和恢复能力差,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逆转。很多年前,村民们没有保护森林的意识,把山上的树当柴火。“如今,大家有了保护理念,再加上巡山守护,森林长得越来越茂盛,大树都有20多米高。”余美秀自豪地说。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化广泛传播,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迪庆州成功申报13个省级森林乡村、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和3个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建成纳帕海、白马雪山2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开展的村庄和集镇绿化调查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乡村振兴和乡村绿化提供基础数据。

迪庆州创新绿色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品牌,着力推进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林下养殖等传统产业健康发展。当前,全州共有木本油料90多万亩。此外,林业龙头企业和林农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政府招商引资逐步走向规模化,全州林业草原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0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63:0:37转变为65:8:2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四五”时期,迪庆将奋力争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模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为路径,以实施重大项目、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国土山川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增强基础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为筑牢长江(金沙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滇西北横断山生物多样性宝库、建设最美迪庆作出新贡献。

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

6月2日,州生态环境局组织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100余名师生到香格里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旨在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素养和意识,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中,污水厂4名讲解员分别带领师生们参观了集水井提升泵房、CASS生化池、D型滤池、紫外消毒渠、出水口站房等污水处理设施,同学们一边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一边不断提出问题“家里的污水是怎样到污水厂里来的”“污水是如何变成清水的”“处理过的再生水可以做什么”等等。讲解员一一作了回答,让师生了解了“从自来水生产——居民用水——污水收集——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一系列环保产业链。当同学们看到浑浊的污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变成了干净清澈的水时,不禁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据了解,香格里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占地38.1亩,于2013年开工,2017年竣工,2018年通水调试运行,目前日处理规模10000立方米,计划经提质改造后达到日处理规模20000立方米。采用CASS+D型滤池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出水排入纳赤河最终流向金沙江水系。该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对减轻纳赤河的污染、改善香格里拉市的水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次活动,让师生们近距离观摩环保设施运行流程、工艺和成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同时也向公众倡导了节水减污、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营造了公众更加关注环保工作,参与环保事业建设,宣传环保成效的良好氛围。

参加活动的和泰雪同学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入地了解了污水变成清水的过程,也让我懂得了水资源的宝贵性,在之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一定会节约用水,更加重注生态保护。作为一名林业专业的学生,我希望大家能提高环保意识,让家乡的天更蓝,草更绿。”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