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网杯·永远跟党走】青年从军气纵横 磨砺更显赤子心——追忆解放军第14军42师126团战士赵尚珍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02 10:26:12

香格里拉网讯 (记者 张锦明)当艳丽的格桑花开遍香格里拉市建塘草原之际,我想起当年与赵尚珍老人的谈话,他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一直激励着我。

经受战火的洗礼

赵尚珍,白族,1941年9月18日生于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孝廉北登村。高小毕业后到本县北衙乡冶炼厂当童工,挖过铁矿。

1959年10月,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国家献出青春热血”的信念,18岁的赵尚珍应征入伍,带着母亲的嘱托,背着背包,1天时间徒步翻越九顶山,来到剑川军营报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2师126团通讯连骑兵班的1名战士。

经过一个多月的军事训练后,赵尚珍所在的126团过大江、爬雪山、过草原,前往西藏参加平叛剿匪战斗。从1959年到1962年,历时3年的平叛作战中,126团先后作战308次,歼敌4107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部队沿着滇藏线翻山来到建塘草原,雪风吹着,直灌脖子,那真是冷啊。过了奔子栏就没有公路了,全体人员只好徒步翻越白马雪山。”回忆当时的征程,赵尚珍不禁感慨道:“当时的条件苦得很,有的战士在翻山过程中冻坏了腿脚,有的把生命留在了雪山上。”

由于道路不便,部队进藏后物资供应不足,战士们平均负重30多公斤,吃不饱就没有力气,就无法战斗。然而在某些土司、匪首的蛊惑和教唆下,当时的藏族群众对解放军存有怀疑和敌视情绪,拒绝为部队提供给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买粮食也买不到,饿了就吃草原上的花花草草,煮一锅糌粑面,每人可以分到一小碗。我们坚守部队纪律,不拿藏族群众一针一线,还为当地牧民找回了许多丢失的牛羊,但藏族群众的粮食我们是坚决不能动,也不会动的。”126团全体官兵保持优良作风,赢得了当地藏族群众的赞誉和拥护。

“我们遭到了伏击,枪声响成一片,班长杨英因伤过重就倒在我的身边,部队首长也在旁边,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拼死抵抗!”说起往事,赵尚珍心情激动,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1961年5月,赵尚珍所在的126团通讯连接受了护送军区首长的任务,在芒康到邦达途中遭遇当地土匪的伏击。战斗一打响,冲在前方的赵尚珍和班长杨英、战士王全良3人遭到了敌方猛烈的火力打击,杨英肩胛中弹,王全良腿部中弹数枪。遭到伏击后,赵尚珍等人没有退缩,迅速反击,与此同时,后方的周农普带领战士从侧面进行包抄,展开反伏击战斗,打退土匪的进攻。

在进军西藏昌都地区(今芒康)平息武装叛乱作战3年期间,赵尚珍受过腰椎断裂伤。带着伤病的折磨,赵尚珍与战友们从雪山草原回来,归建丽江县金沙江边的巨甸营房。在这里,他们开展大练兵运动,积极为反侵略战争苦练过硬的杀敌本领,面对汹涌的大江大河,全团要求干部战士人人学游泳,1964年7月在巨甸金沙江段,干部战士武装泅渡成功。师团为此专门写了武装泅渡成功的报告,此报告逐级上报,最后被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手上。毛主席看了很高兴,专门作了批示,这就是著名的“八·六”批示。

在这个批示的鼓舞下,126团又武装泅渡了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怒江、红河、洱海、滇池等大江大湖,获得成功。全国全军的游泳运动从此开展得如火如荼。

丽江市玉龙县巨甸镇北面江边的“两碑公园”里面矗立着萧克将军题写的“红军巨甸渡纪念碑”和“126团武装泅渡金沙江纪念碑”,镌刻着194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从巨甸渡江的光荣历史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对126团在巨甸武装泅渡金沙江成功后给予表扬的批示。

在巨甸驻扎的日子里,赵尚珍在领导的关怀下,与巨甸姑娘田文芳喜结连理。随后的日子里,他们相濡以沫,共度风雨。

“许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忘记这些牺牲的战友。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些烈士,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赵尚珍说,“我于1962 年加入共青团,1964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连队评为五好战士和学习雷锋标兵。历任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这是我一生难忘的荣誉!”

燃烧的青春映照夕阳红

1965年,赵尚珍参加丽江县“四清”运动;1970年至1975年,随部队调防滇南,在云南省金平县参加三支两军工作,先后担任金平县委、县革委以及金平县政工组、文化教育局、金平一中、知青上山下乡办、县公安局等部门领导职务;1976年在滇南蒙自县时转业到曲靖市沾益县花山镇云南维尼纶厂,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至退休。

2005年,赵尚珍随子女在香格里拉市安度晚年。但他依然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始终坚守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情操、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时常关注社会的变化,开动脑筋想问题,拿起笔来,为精神文明建设出力,把亲历、亲见、亲闻、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在《迪庆日报》投稿,先后发表了《人生杂议》《厚养薄葬风气好》《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杂文,还有追忆军旅生涯的《怀想126团》等文章。

赵尚珍以文字报道的形式呼吁社会、表达心声:“请爱护龙潭湖公园景观、爱护和珍惜公共设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做到了,你做到了,大家都做到了,我们的家乡才能变得更美好。”

2015年10月,鹤庆县龙开口镇朵美中心校学生又收到了赵尚珍从香格里拉捎来的衣物。这些衣物陪伴着朵美村学生度过寒冬和炎夏,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这是赵尚珍亲力亲为收集、整理、打包、装箱,然后带到邮政局寄来的,这是一位126团老战士心系贫困学子的一颗“爱心”。

2006年8月,赵尚珍自费前往西藏芒康等地——45年前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去追寻当年留下的梦。在昔日战斗的地方,在盐井烈士陵园内,他祭奠杨英等牺牲的战友。“看到他们的坟茔修葺完好,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学校每年都组织人员祭拜扫墓,我感到十分欣慰。”归来后,他写出《昔日战地今重游》,记叙了藏地之行的见闻和感受,讲述了烈士英勇悲壮的故事。“每当想起他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情景,胸中就隐隐作痛,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有时通宵失眠。”这就是赵尚珍晚年锲而不舍写作的原动力。

2017年12月,饱含作者满腔热血情怀和人生经历、心灵体验的文集《燃烧青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讲述了编著者赵尚珍对红色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表达了一位历经风雨的战士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生活的祝福与期盼。

“只有经历过人生坎坷的人,才知道平安顺利价值千金万银,才知道衣食的来之不易。”赵尚珍个性情耿直,一生刚毅。18岁从鹤庆农村走进军营,再转业到工厂当管理干部,从滇西北到滇南、滇东,又一步一个脚印回到滇西北。70多年的人生阅历,尝尽人生酸甜苦辣。

2020年1月24日晚,赵尚珍因病离世。他把初心和燃烧的青春永远地留在了曾经战斗过的一方热土、留在了太阳最早照耀的建塘草原。青年扛枪、老来拿笔,把一切交给党、把一切献给党,赵尚珍实现了对党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