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网记者 沈甜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云南省健康扶贫工作重点之一。自健康扶贫工程开展以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主动派出专家组到迪庆州“把脉问诊”,精准识别迪庆州健康扶贫短板,聚焦迪庆州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启动“组团式”“造血式”对口帮扶,多学科实现了“零突破”。帮扶成效最显著的要属迪庆州人民医院儿科,实现“从无到有”,结束了自建州70年以来没有儿科的历史。自迪庆州人民医院儿科建立到今年8月31日,迪庆州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57‰以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只有全民健康才能托举全面小康。如今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再也不是那个缺医少药的高原,当地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了专业医疗保障,当地的百姓看病不用再跑到省城,加上“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等健康扶贫政策,让贫困家庭走出因病致贫的“泥沼”,加快了迈向小康的步伐。 曾经,高海拔导致新生儿救治困难 “老一辈的村医说,过去很多藏族同胞在牛棚里生下孩子。”迪庆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赖银珍医师说,新中国成立前,迪庆州不仅医生少,更没有产儿科专业医生。迪庆高原的藏族同胞居住生活条件恶劣,分娩条件有限,高寒、缺氧对孕产妇和新生儿都是威胁,正常分娩尚且不易,高危产妇分娩的高危新生儿存活更是不易。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危重新生儿救治及转运几乎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了新生儿病死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当时他们只能祈祷孩子跟小马驹、小牛犊一样强壮。母子平安则是一件幸运的事,一旦发生危急情况,很少有人到医院分娩或者抢救急危重患儿。而且,很多藏族同胞生活在偏远的山区,转诊也成为一大难题。”赖银珍说,“当地老百姓常说的‘孩子生下来养不养得活都是一个问题’,就是说在高海拔地区新生儿的死亡率高。”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迪庆州人民医院成立,当地群众就医情况才有所改善,但高原病和气候条件依然威胁着人民健康,新生儿就医条件依然有限。记者了解到,过去没有儿科时,对新生儿的救治在急诊科和普内科开展,但与成人治疗的“混住”也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加之当地群众对新生儿的疾病认识不足,没有条件、没有经验、也没有意识,一旦新生儿肺发育不全,又得不到专业照护,病死可能性极高。 迪庆州医生资源紧缺,医疗技术水平、临床服务能力整体相对薄弱。在健康扶贫工程开展之前,迪庆州很多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急难重症均需转诊至州外大理等地治疗。受限于转诊路途远、时间长、费用高等因素,迪庆州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从1995年到2004年,迪庆州婴儿死亡率从21‰下降至18‰左右,到2015年,婴幼儿死亡率依然为17.98‰,转诊率58%。 如今,结对帮扶在迪庆高原开花结果 不能让每一个同胞因病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2015年9月14日,昆明市儿童医院开始对口帮扶迪庆州人民医院,迪庆州人民医院成立儿科,在两院的合作下,2018年5月27日建立了迪庆州首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由此,迪庆州终于结束了没有专业儿科的历史。仅在儿科建成当年,就成功救治了397名急危重新生患儿,出院患儿达到1559人次,门诊就诊逾2万人次。 在昆明市儿童医院专家组指导下,迪庆州人民医院儿科开展科室业务培训,完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二十项核心制度,申报州级科研项目《高海拔地区新生儿目标氧饱和度的研究》《双指标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应用研究》,全面提升科研能力。 科室新建之初,迪庆州人民医院儿科团队面临很大挑战。2018年开设新生儿科的第二天,医院接诊了一个肺发育不全的早产儿。早产儿的妈妈是高龄产妇,早产儿出生10分钟后出现了脸色青紫和呼吸困难的情况,新生儿缺氧即便存活也会留下脑瘫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抢救刻不容缓。儿科的医护人员立即把早产儿抱进NICU,但抢救了2个小时,远程指导治疗均没有明显好转。次日,昆明市儿童医院医生奔赴迪庆州人民医院进行指导治疗,最终合力把孩子救了回来。 通过省级专家团队和远程指导这样的“借兵打仗”的治疗方式终非长远之计,健康扶贫工作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让地方儿科医护团队成为技术“硬核”团队,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好健康扶贫这场“硬仗”。 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儿科团队 “要从技术上支援和帮助当地医疗技术进步,让当地的医疗工作者能独立开展救治工作。”2018年9月,昆明市儿童医院的和灿琳医生被委以帮扶重任来到迪庆。此前2个月,该院召开了“创建三甲医院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创三甲”的号角。 在和灿琳来帮扶之前,昆明市儿童医院免费接收了该院20名医、护人员在儿童医院进修、学习,为该院儿科的成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有了前期基础,和灿琳刚到时还是傻眼了,医院把病房建好了,但是不敢“开张”。和灿琳只得手把手地教、一次又一次重难点培训。在昆明市儿童医院的帮扶下,以昆迪医联体建设为切入点,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迪庆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逐步掌握了新生儿急救技术。 和灿琳介绍,目前该科室已熟练掌握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技术、新生儿复苏技术、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无创及有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等诊疗技术。 在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的“造血式”帮扶下,迪庆州人民医院的儿科从“零”起步,发展到了独立科室、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人员、技术、设备应有尽有;从面对新生儿束手无策发展到对危重新生儿的有效救治,极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转诊率。目前,迪庆州儿童及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及早产儿的医疗与护理服务在州域内有效解决,实现了独立开展专业诊疗的突破。 “儿科目前已成为我们医院的特色重点专科。”院长黄永寿说,迪庆州人民医院儿科已产生“品牌”效应,有31%的危重患儿来自邻近地区,云南省健康扶贫“红利”已惠及高原更多贫困群众。 组团,8家医院“N对一”专帮机制补短板 在长期对迪庆州实施主动帮扶的情况下,2018年,云南省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制定对迪庆州的专帮方案,出台《关于建立共同推进机制 坚决打赢迪庆州健康扶贫攻坚战的意见》,开始了由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牵头、联合云南省肿瘤医院等8家医院的“组团式”帮扶。 在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和“组团式”的倾力帮扶下,迪庆州人民医院硬件、人才、管理、专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该院于2020年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迪庆州终于有了第一家三甲医院。 迪庆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和嘉明介绍,帮扶采取教学查房、手术带教、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为该院培养一批业务水平较高的技术骨干。此外,该院购置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系统,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到院指导的方式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极大方便了病人就医,减少了患者外出求医的奔波之苦,从而降低看病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通过“组团式”“造血式”的“123”帮扶方式,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精准对接发展需求,补齐迪庆州人民医院儿科和设备设施两项制约短板;精准对接疾病防治需求,建设创伤、脑卒中、胸痛“三个中心”,打通了长期制约迪庆州医疗卫生的发展瓶颈,为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