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位于我省东南部,总人口26.4万,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群山裸露、怪石林立,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在摆脱贫困的长期奋斗中,孕育形成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进入新时代, “西踌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全省产生巨大反响。为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凝聚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省委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新时代“西畴精神”学习活动。
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就是要学习西畴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勇于向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变坐等受穷为实干脱贫,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20多年来,西畴人民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用石头垒成的地埂长达5万多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为413元,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5元,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地区发展的奇迹。
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就是要学习西畴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品质,自强自立,埋头苦干,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西畴人民面对困难不低头,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魄力,闯出了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2012年以来,全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农村等外公路2290公里,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100%、路面硬化率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100%、路面硬化率99%,破解了群众出行难题,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就是要学习西畴人民迎难而上的进取意识,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西畴人民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思、跟党走,不怨天尤人、不坐等受穷,坚守“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的信念,勇敢地向贫困落后、向石旮旯地、向恶劣环境抗争,一代代西畴人前赴后继攻坚,一点一滴改变,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探索实施"1+4+N"脱贫体系,创新脱贫十条路径。2018年在文山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62个贫困村、99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7413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12%,未脱贫的71户275人目前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创造了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
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就是要学习西畴人民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锐意进取,主动求变,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西畴人民勇于对贫困说“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坚持不懈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誓把石漠变绿洲,敢叫穷乡换新颜。通过30年持续用力,探索出山顶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戴帽子”,山腰大力发展林果等绿色产业“系带子”,山脚建台地、修梯田“搭台子”,平地实施高效农业建设“铺毯子”,入户建水窖、修沼气池“建池子”,村庄开展易地搬迁房屋改造“移位子”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全县治理石漠化14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0.68%,把鳞峋石漠变成了丰美绿洲。
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就是要学习西畴人民担当作为的主人翁意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西畴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和成效凝聚民心、聚合民力,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和创造精神。全县1583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形成“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
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学习弘扬新时代“西踌精神”,把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同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进一步增强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一流、示范引领作表率,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贫困堡垒,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