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 ● 普自林 “在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有力彰显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的影响力。”“坚持民族平等,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作为新时代新迪庆的主题主线,努力争当云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模范。”…… 这是在8月初召开的迪庆州委八届十次全会上对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要求。 从中不难看出迪庆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迪庆历届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迪庆各族干部群众在雪域高原描绘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靓丽同心圆。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在香格里拉市北端入城口,一座名为“兴盛番族”的雕像分外引人注目。 这是迪庆雪域高原矗立起的民族团结的丰碑。 1936年4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到达迪庆。在迪庆境内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红军向松赞林寺的僧侣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贺龙同志亲笔题写“兴盛番族”的锦幛赠送给松赞林寺,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雪域高原的承诺,在迪庆留下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佳话。 1950年5月,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也随之在迪庆生根发芽。 1950到2020年,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迪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波澜壮阔,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发生的武装叛乱,还是在严重自然灾害的60年代初,迪庆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翻身做主人的各族人民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涌现了诸如松谋活佛、七林旺丹、龚曲此里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楷模,成为迪庆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 红军长征过迪庆以来,松赞林寺的松谋活佛坚定跟共产党走。迪庆就是他为自治州取的名字,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充分表达了松谋活佛希望家乡和谐、安定、富裕的美好心愿。 “各民族紧密团结,才是国家最大的利益,舍此就谈不上建设和发展。实行区域自治,一定少不了汉族的帮助。”1957年,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三次筹备会议上,松谋活佛由衷地说。 “内脏器官没有一个是健康的。6种重症任何一种都要他的命,这样的病人罕见。”斯那拉姆至今还记得医生对丈夫龚曲此里病况的描述。 龚曲此里,云南省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生于1954年,1970年入伍。从军39年,在迪庆高原工作24年,先后参加了西南边境重大军事行动、驻地抢险救灾等127次重大行动,在2009年2月5日,因为心肌梗死,突然倒下。 2007年,龚曲此里10年任期已满,经他多次请求,省军区党委最终同意他可以继续留在迪庆。 一年后,龚曲此里被抬着离开香格里拉。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内科医生的诊断是:40%的心肌梗死,大面积肺部感染,心脏泵接近衰竭…… 但即便是仅有一年的时间,龚曲此里还是在藏区留下了多重印记。 2008年1月,迪庆藏族自治州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龚曲此里带着300多名官兵一道进山,并亲自刨雪凿冰,持续工作10小时,中途晕倒3次。 有人曾经给龚曲此里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在迪庆的24年时间里,他先后为偏远山区新修公路30多公里,资助各族群众200多人,帮助建起特色养殖场21个,他带队参加抢险救灾100多次,挽回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 1997年,龚曲此里收到彝族女孩吉心梅的求救信,从此和军分区官兵一起资助她,从初中到大学;2005年在泽通村村口碰到的春春,也是在他的资助下顺利上完了大学……龚曲此里膝下有一双儿女,然而,把他叫做“阿爸”的,却有很多来自藏族、彝族、傈僳族的孩子! 201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宣传龚曲此里同志的先进事迹。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接见龚曲此里家属和报告团成员时说:“龚曲此里入伍39年,始终恪守党旗下的誓言,立足本职履行使命,全身心投入藏区稳定发展,直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军队的好战士、藏族人民的好儿子。”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如今,迪庆更多的人接过了松谋活佛、龚曲此里的接力棒,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各民族一家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在迪庆牢不可摧。 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惠及民生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2020年6月24日,云南省脱贫攻坚迪庆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 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迪庆州实现整州脱贫,率先在云南“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实现整体脱贫。 把时间回溯到2015年,少数民族占88.3%的迪庆,当年全州贫困人口有741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95%,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93%,“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54%,贫困曾经一度是迪庆的代名词。 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截至2019年末,迪庆州贫困人口由2015年末的19553户74139人,减少至508户1579人;贫困发生率由24.95%下降到0.53%,全州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8年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在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维西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整体脱贫,让雪域高原发生了沧桑巨变,实现了百年跨越。 迪庆不算大,可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被金沙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切割分离,雪山耸立、峡谷深切……“对面可闻声,见面走半天”“出门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是迪庆改革开放之前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迪庆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短短几年间,迪庆的公路从只有100多公里的等外柏油路,快速发展到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村通硬化路。预计到年底,从香格里拉到丽江的高速公路将实现通车,结束迪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铁路建设也不断传来好消息,从丽江到迪庆的铁路计划到明年实现动车开行,成为全国涉藏重点州市中率先通动车的地区。 迪庆已张开热情的臂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向世人展示新时代新迪庆的魅力。 不仅是城市面貌的巨变,在农村也同样如此。近几年,迪庆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不断补齐民生短板,让各族群众在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全州近90%的村民小组通了硬化路,在全省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农村危房改造实现“清零”,全州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接受劳动技能培训,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5万人;建制村网络覆盖率100%,全州4G网络全覆盖,5G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全州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达12955元 …… 一项项喜人的数据,无不浸透着为民、安民、惠民、利民之举。一项项喜人的数据,也折射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雪域高原上发出的璀璨光芒。 “我住江之头,君住长江尾”。迪庆被列为上海对口帮扶州市以来,上海市及嘉定区、宝山区、闵行区等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6亿元,并先后选派7批27名干部、26批204名支医支教工作队和89名青年志愿者深入迪庆州开展扶贫工作,接收迪庆州4166名干部、教师、医技人员到上海培训和挂职锻炼。 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3.565亿元。 南方电网公司在迪庆大力开展电商扶贫,中国旅游集团推动香格里拉的知名度大力提升。 省委统战部、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等15个省级部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正如德钦县奔子栏镇70多岁的扎巴所说,如今在农村,看病可报销,孩子读书有补助,安全的自来水通到家门口,出门可坐车,每年政府还发这样那样的补贴,只要不懒,条件不比城里差多少。 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面前,迪庆的各族群众自发地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赞歌。 坚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华灯初上,迪庆雪域高原开始热闹起来。遍布城乡的各类广场,这时成了民族广场舞的海洋。 藏族的锅庄、弦子,傈僳族的阿尺目刮,纳西族的阿卡巴拉……一曲曲欢快的民族舞蹈,不时引来各地游客地参与,四方来宾和迪庆各族人民用不同的语言同唱着一首共同的歌——我和我的祖国,个个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迪庆世居少数民族多达11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民族的歌舞都独具特色,从2006年开始,迪庆就开始推广集纳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的广场舞,迄今已经编排了10套,而民族广场舞也从最初的香格里拉市的社区跳到了各个乡镇。 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金龙社区农民汪秀兰是个广场舞迷,除非天公不作美,跳广场舞已经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她说,推广民族广场舞后,社区里的很多人都成了“舞迷”,社区里打牌的人少了,吵架的人少了,不仅自己锻炼了身体,社区也更加和谐了。 年已七旬的龚曲定主身着藏装,兴高采烈地在香格里拉市月光广场与游客一道翩翩起舞。在他看来,与南来北往的人一起唱歌跳舞,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各地区间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 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迪庆打造出了诸如民族广场舞的一张又一张靓丽的民族文化名片。 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是迪庆近年来的发力点。 从1989年迪庆州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到今年已经修订了3次,条例明确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了其中。在2010年,又正式颁布施行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全国开创了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地方性法规的先河。 除了民族众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迪庆都有分布,如何做好宗教管理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确保迪庆长治久安?迪庆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 2009年,迪庆颁布实施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将原来的寺院管理从政策管理转变为法制化管理,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活动管理办法》《迪庆州基督教教堂管理办法》等制度,不断将全州宗教事务管理迈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000年,迪庆州公安局设立了专门为松赞林寺服务的尼旺宗派出所,20年来,派出所民警始终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服务僧侣,探索出了“九个一”的亲情服务模式,让僧侣们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从刚开始的拒绝甚至反感到后来的与民警们亲如一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此还专门作出批示大力推广尼旺宗经验。 2007年后,迪庆又探索建立寺院管理局,共在全州设立了11个宗教管理局,并在寺院广泛开展了践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思想教育及和谐寺院创建工作,让寺院僧尼增强“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民族团结思想。 一系列社会管理创新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3·14”事件后,迪庆持续保持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的良好态势,成为了全国涉藏重点州市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面旗帜。 坚持搭好创建平台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基础 根据《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规定,每年的9月是民族团结进步月,而9月12日则是民族团结节。到今年,迪庆民族团结节也已经满“10岁”了。首届民族团结节上56个民族代表种下的民族团结林也已经绿树成荫。 从2007年到2019年,迪庆还连续12年持续开展了“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寺)”活动,“千促”的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排查矛盾纠纷,推动基层的改革发展稳定。2010年3月1日至4月20日,迪庆州抽调1397名干部,深入到农村和寺院开展了“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到寺促民族团结活动”,搭起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旋律。 2013年,迪庆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州建设3年行动计划,实施了“31211”工程,即建设3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每个乡镇安排资金1000万元;建设10个民族特色村寨,每个村寨给予资金补助200万元;建设20个民族团结示范村,给予资金补助100万元至300万元;建设1000个民族团结示范户,每户给予补贴1万元;建设1个和谐寺院,给予100万元补贴。此外,从2016年开始,迪庆还先后实施了两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共争取各级项目补助资金1.6亿多元。2019年至2021年,迪庆还将再投入资金3亿多元,实施2个民族团结示范县、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4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建设,届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将实现全覆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达到11个。 2016年7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开幕,这一届合唱节上,来自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的藏音合唱团刮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风,这支由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合唱团一举夺得合唱节一等奖。 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堪称民族团结进步的摇篮,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进课堂已经是该校建校至今的常态工作。该校一直坚持的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下了累累硕果:学校里民族歌舞活动每天都开展,日常文体活动竞赛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所设立的藏文书法兴趣班吸引的不仅是藏族的孩子。 进校园是迪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九进”活动的一部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医院、进军营、进寺观教堂、进旅游景区”“九进”活动无缝搭建起了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的平台。 广泛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今在迪庆已经是花开叶茂。年过7旬的汉族老人黄照清退伍后“倒插门”到塔城镇英都湾村民小组,如今老人在有藏、汉、傈僳、纳西4个民族的家庭安度晚年,老人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藏族热巴鼓制作“大师”。 临别,黄老对记者说:“我与新中国同步成长,如今老了,还要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和谐稳定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