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帮扶迪庆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高原藏区,山川交错、物候多样,这里格桑花盛开、雪山巍峨,是野牦牛、藏羚羊尽情奔跑的自然家园。同时,这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资源相对匮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迪庆州委副书记、州长齐建新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沪滇合作方面,云南藏区得到了国家及上海市的大力援助,尤其体现在产业发展、教育传帮带、健康扶贫、人才培训方面。他说:“云南藏区非常感谢上海的关心和帮扶!” 上海援滇干部、沪滇扶贫协作迪庆州领导小组组长邵钧介绍,围绕脱贫攻坚难点和藏区工作重点,小组坚持“迪庆所需、上海所能”,以扎实作风、务实措施,稳步推动沪滇对口支援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迪庆小组将精准实施七大行动,发挥产业扶贫、劳务协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携手奔小康、贫困农村提升、社会公益扶贫的作用。“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有的项目延期开工,但相信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进一步提升对口支援的精准性、影响力。”邵钧说。 健康扶贫:州医院创三甲,援滇医生功不可没 “患者65岁,香格里拉市本地人,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在迪庆州人民医院规律血透,明天欲进行膀胱镜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考虑到血透有可能增加膀胱癌、肾癌等的发生率,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大,血透可能引起出血等,请教两位专家:血透病人进行TURBT手术前管理、术中用药、术后并发症等应注意哪些事项?” 6月11日周四上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会议室,上海援滇医生、上海瑞金医院北院(下称瑞金北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潘隽玮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连线上海瑞金医院肾脏科主任医师王伟铭、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徐达。 坐镇后方的王伟铭、徐达两位专家,详细询问了患者的尿量、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诱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等,在视频另一端叮嘱:术前可进行多学科会诊,术中要留心出血、麻醉科医师可随时介入把关,术后膀胱持续冲洗至少1日,观察是否反复出血;因患者每日有较多尿量,周五手术至下次透析间隔可以适当延长,但应注意电解质等情况;血透时可考虑无肝素透析。 “幸亏有了上海专家和援滇医生的帮助,否则我们真不知该怎么办。”迪庆州人民医院外三科副主任医师赵玉荣首次见到因肾功能衰竭做血透、又患膀胱肿瘤的病人,这在全州也算首例。“以前,有市民得了膀胱癌就到昆明去看,哪会选择在我们本地做手术。” 迪庆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和嘉明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上海加大迪庆州卫生事业帮扶力度。“十三五”期间,沪滇帮扶援建资金主要用于购置高原心血管疾病特色专科紧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80高端螺旋CT、心脏彩超等设施设备,以及介入手术室建设。 在人员方面,瑞金北院先后派出8批来自10多个不同临床学科的40位医生,来到迪庆。目前,州医院规范建设二级学科8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0余项,其中包括在全省比较先进、在州内填补空白的技术20余项。 “6月5日,云南省卫健委官宣州医院‘创三甲’成功,其中援滇医生功不可没。他们不仅帮我们新创了学科,还带来了智慧医学、微创手术、腔镜化治疗、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同时,我们也派出200多人次前往上海瑞金北院学习交流,获益匪浅。”和嘉明说。 这次手术的主刀医师潘隽玮,是今年年初来州医院支援的医疗队队长,“我们上半年共来了5位医生,另外4位分别是急诊科王运兴、超声科赵然、药剂科张文见、护理门诊陈骊莎。春节后从上海出发时,正值疫情暴发,但大家积极‘请战’前线,跟着大部队来到迪庆。毕竟,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人都不来,怎么可能帮上这里的忙?” 为期半年的援滇工作即将结束,潘隽玮等5人于7月初回到上海,接力棒交给下一批援滇医生。“来了州医院,我们很高兴和大家打成一片。半年来,我最长的一次手术做了9个多小时,换作上海,可能4个小时就搞定了。之所以手术时间长,一是因为香格里拉海拔高,需要应对高原的缺氧和疲劳;二是手术中需与当地医生实时交流细节,以便更好地配合,并帮助他们将来自主把控。”潘隽玮说。 护士台旁,一面写有“仁心仁术 杏林风范”的锦旗,在白炽灯的照射下特别耀眼。它是香格里拉市上江乡三兰组杨建全专门送给潘隽玮和外三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这不仅是一份感谢上海援滇的纪念,更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教育扶贫:动员社会公益机构,资助大学生求学就业 从香格里拉市出发,往西南行进约200公里,即抵达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国傈僳族文化的发祥地”。 康普乡阿尼比村,距维西县城63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其中江边1个村民小组,半山区6个村民小组,高半山区5个村民小组。 6月14日周日下午,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的傈僳族姑娘余卫香,正与妈妈丰丽群用傈僳语视频聊天。 家住高半山区的丰丽群,有两个女儿,老大余卫香读大三,老二余卫清读高三,“如果没有政府的帮扶,恐怕两个闺女都读不下去了。” 时光倒推到6年前,余卫香考上高一,妹妹正好要上初一,高中并非义务教育,得交学费。那时候,父母生病,家里资金困难。余卫香想到了辍学去打工,和父母一起供妹妹读书。 送妹妹去初中报到那会,余卫香什么也没有说。开学后不久,阿尼比村党总支书记唐海峰找上门来。原来,余卫香辍学的事情被村里发现了,村里赶紧派他来做工作,还给她找来了助学金。 2015年之前,阿尼比村仅有2名大专生。唐海峰介绍,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委会本着“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通过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党员大会、工作队入户遍访等方式,大力宣传引导,要求全村适龄儿童接受基本教育,鼓励青少年主动追求高等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积极谋职就业。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实现0失学0辍学。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在上海市宝山区工商联的组织下,相宜本草等公司对阿尼比村13名在读大学(专)生进行资助,自2019年起,按照每生每学年6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基金直至毕业。 同样享受助学基金的,还有就读大理学院的大三学生游占玉。父亲游正清是名残疾人,腿脚不便。 “女娃读书还可以,今年毕业后,她想考专升本。” 45岁的游正清一直希望女儿能读个书,今后找份不错的工作,“政府和企业的帮扶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孩子如果考上本科,我们能供得上。”如今,游占玉在校一年开支8000元左右,扣除6000元助学金,家里只需负担2000元。 游正清说,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过去,猪肉只卖7-8元/斤,现在可以卖到17-18元。“我家养了7头大猪、12头小猪,还有6亩多玉米地,又种了魔芋、核桃、木香等,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国家的政策好啊,供娃读书的压力小多了。” 唐海峰补充说,沪滇协作项目和“万企帮万村”,既减轻了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又解除了大多数家长及学生的辍学思想。“目前,阿尼比村全村在校学生114人,其中,大学(专)14人。可以说,我们村受教育情况持续向好,发展教育促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他还透露,2018年,托扒比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到本地事业单位就业,成为30年来阿尼比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公职人员。 在挂断视频电话前,记者问余卫香,大学毕业后想干嘛?她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学的是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学,跟傈僳语相关。毕业后,我想回家当一名老师,因为我是从高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还是想回到那里,为家乡多作些贡献。” 产业扶贫:在上海,足不出户也能品尝藏区美食 以香格里拉市为中心,沿G214国道,往西北方向驱车三四十公里,道路两旁的黑陶店眼见多了起来。原来,这里是尼西乡汤满村,所辖的自然村汤堆村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小而美”的汤堆村,最有名的是桃花路、尼西鸡和黑陶。三四月份,桃花盛开,落英缤纷,游客摩肩接踵,流连忘返。 “周末,桃花路的高峰客流量有三四千人次。为了打造好这条‘网红路’,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帮扶下,我们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建大型停车场、休息亭、旅游公厕等等。”汤满村党总支书洛桑卓玛指着路旁新栽的雪松说,“还有环境绿化,雪松都还在浇水嘛!” 游客越来越多,当地村民扎巴在其中发现了商机,自发建起了一幢占地3亩、设有24个标间的民宿。在桃花路的尽头,记者看见了一片繁忙的工地景象,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盖房子。 “除了‘桃花路’,到了七八月还有向日葵花田可供观赏。不少大学生暑期实践,也会选择到藏民家里观摩黑陶制作。黑陶是尼西乡特有,与之配套的还有尼西鸡。《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里就拍了我们尼西黑陶炖出来的尼西鸡。”谈起村里的特产,洛桑卓玛如数家珍。 在国家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传习中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一边用手拍打陶锅外围,一边接受采访说:“我从7岁就开始跟着爸爸、爷爷学做陶,今年已经50岁了。以前,做黑陶就五六家,只为填饱肚子;现在,迪庆发展旅游,做尼西黑陶的人越来越多。村里161户人家,108户都在做黑陶,我带的徒弟最多时有50多个,北京、上海、南京都有。” “明天,我还要上直播推广黑陶和尼西鸡。”当珍批初儿子拉茸肖巴笑着说,就像福建德化白瓷“养活”了一个县城,“我希望,将来尼西黑陶也能养活我们整个乡村。” 上海援滇干部、香格里拉市副市长杨建富解释,原料仅限当地的黑陶和尼西鸡是上海对口帮扶尼西乡的土特农产。“上海出资新建传习中心、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更多游客。有了客流,自然就可以带动乡村振兴。现在,申城的盒马鲜生超市里就有‘尼西鸡’售卖,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品尝云南藏区特色美食。”他说。 从尼西乡出发,再绕山约100公里,就到了被誉为“迪庆雪域高原小江南”的维西县塔城镇。 “这里海拔较低,气候宜人,启别村千年银杏闻名遐迩。不远处,有达摩祖师洞;更远一些,还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上海援滇干部、维西县副县长忻椰骏介绍,未来这里将打造乡村旅游2.0版,投资建设乡间民宿、停车场等设施,“游客从丽江、香格里拉来到维西,可以在村里过个周末,品味傈僳族风土人情的同时,看看滇金丝猴,还可顺便了解下佛教文化。” 从维西县沿澜沧江沿江而上,行程200多公里,巍峨连绵的梅里雪山扑面而来。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迪庆州德钦县与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之间,全长150公里。“梅里”一词为德钦藏语汉译,意指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 上海援滇干部、德钦县副县长顾春华告诉记者:“除了梅里雪山,德钦的‘特产’还有梅里冰酒,度数不高于15度,口感很甜,颇似葡萄汁。” 德钦的葡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来到德钦茨中,于1867年建起茨中教堂,并在教堂四周种下葡萄名品——赤霞珠。 梅里冰酒庄生产车间主任、酿酒师赵增先介绍,赤霞珠以前在国外都做干红葡萄酒。“我们试验发现,赤霞珠做冰红也很合适。云岭乡的葡萄园地处干热河谷,海拔从2300-3000米不等。一般,在零下七八摄氏度时采摘,经筛选后,再放入破碎机发酵成形。” “有了沪滇协作项目的支持,云岭乡布村梅里冰酒冰葡萄基地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升,再也不担心水源了。”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德钦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项目负责人娜卓玛说。 一方面,在葡萄基地安装滴灌设备400亩,修复基地蓄水池,可提升改造原有水源头水池;另一方面,拆移安装钢管1000米、新建钢管400米,更换一扇闸门,修建水源头拦水坝一座。 等到项目验收后,不仅能解决布村村民饮水困难问题,今年还能让葡萄种植户依靠修枝、打药等农活,户均增收500元左右,惠及47户242人。 6月下旬,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齐学谷小组20栋乡村民宿开工建设,计划打造周末自驾游、G214线旅游轴上的“新亮点”。 “在迪庆,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希望凭借云南藏区特色游,从上海、昆明引入更多客人。沪滇一家亲,携手奔小康。”邵钧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