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辉:用镜头定格香格里拉美景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7 09:55:09

●高剑平

        2020年,迪庆本土知名摄影家罗锦辉再次携带他多年创作成果,来到维西县白济汛乡洛吉古,计划开办一个摄影陈列馆,年届75岁高龄从事近40年摄影创作,他一直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期望通过光与影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格里拉人文风光。

        从洛吉古到里约热内卢

        1992年5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晨间新闻播报:云南迪庆摄影家罗锦辉获得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首届国际环境摄影大赛专业组金奖(冠军)。这个消息让千里之外的罗锦辉百感交集。

        罗锦辉从小生活条件艰苦。上小学时,他经常穿草鞋,每天走四、五公里路去上学,幼小的他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成才。”初中毕业,他参军到部队,入了党,当过警卫员、文书、班长、会计、指导员,还考上了武汉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在部队,他第一次接触到相机,“简直太神奇了”,兴奋的他立刻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上世纪80年代初,罗锦辉从部队转业到州群艺馆,用当时群艺馆仅有的一台海鸥4B相机,开始了几十年的摄影创作生涯。1985年,他考取武汉大学首届艺术摄影研究班,系统学习了摄影专业课,掌握了相关文学、诗歌、美术等门类的艺术理论,摄影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摄影要有一种感觉。”罗锦辉说。几十年来,他跟随马帮、坐拖拉机、搭乘汽车,脚步遍踏香格里拉热土,致力于将胸中多彩情愫和深沉情感,用独具感染力的色彩、光影、线条等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充满激情地进行唯美描述,形成和强化着粗犷、质朴与恢弘大气的风格。1983年,听说原香格里拉县格咱乡浪都村的景色优美,他决定去采风。他和马帮搭伴,在景区走了三天三夜,住在最远的牧场牛棚,吃着玉米饭伴酸奶水。行程中脚扭伤,他坚持拄着棍子,边走边摄,终于拍摄到了自然生态中的雪莲花,看到了向往已久的无底湖。

        1990年,罗锦辉开始拍摄梅里雪山系列作品,经常在德钦县云岭乡山野采风,走路久了,脚上长出了厚厚的老茧。“长距离坐拖拉机颠得难受,有时候我一个劲吐黄水,浑身没有力气。”罗锦辉说。村民们看他背着大包包,有的还误认为是收药材的小贩子,好心捎他一程,他就把镜头对准他们,拍下许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有一次,他经过维西县小维西骡马交易大会,拍下了一张黑白相片,场景为几百匹骡马交易现场,乡土味十足,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图片资料,许多部门单位多次向他征集过这张相片。

        在罗锦辉的不懈努力下,摄影作品开始登上《云南日报》等省级报刊杂志,迪庆的民俗文化通过他的镜头,被外人逐渐了解。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罗锦辉更加注重和强调以大众的视角,关注和表现香格里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场景。对当地群众每年正月在温泉沐浴习俗的题材,罗锦辉关注了10年,经过反复观察、推敲,他拍出了作品《彩泉》,它以强烈的色彩视觉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睦的场景,带有浓郁的生活情味。这幅作品中,有老年妇女的安详,中年女子的恬静,也有小孩子的天真浪漫,如果说人有七情六欲,按照中西方美学的传统标准,无论是文学、音乐、雕塑、绘画、摄影,只要能表达喜怒哀乐的两种以上主题,就算是一个成功的作品,而《彩泉》就能表达现三种以上的人物表情,给人带来深深的内心震撼。出作品后,他先是起名《沐浴》,“这幅作品名字想了三天三夜,起先从《沐浴》更名为《彩色之泉》,最后才定名为《彩泉》,取意为多彩生活,体现香格里拉的和谐精神。”罗锦辉说。

        1992年,在联合国首届国际环境摄影大赛中,罗锦辉的这幅《彩泉》从来自世界144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专业组冠军,他的摄影艺术也由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凭着一份执着与坚毅,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种荣誉:《佛光》1988年获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一等奖,《沐浴》1990年获香港“国际旅游艺术摄影大赛”银奖、1991年获日本“世界尼康艺术摄影大赛”铜奖,《鼓声中的太阳》1992年获中国第三届艺术节摄影一等奖,《雪山神韵》1999年获“中国香格里拉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梅里雪山组照》获“开发澜沧江摄影大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杨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