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昆明举行 记者 张彤 摄 10月15日下午,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昆明举行。会议表彰了134个扶贫先进集体、22个扶贫明星企业、65名扶贫好村官、142名扶贫先进工作者、80名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30名社会扶贫模范和24名光荣脱贫户;东西部扶贫协作8个扶贫先进集体、1个扶贫明星企业、1名社会扶贫模范和20名扶贫先进工作者,以及入选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的1家先进单位和4名先进个人。 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 记者 张彤 摄 西畴县委书记蒋俊、腾冲市猴桥镇中心小学教师李秀明(代因公殉职丈夫郭彩廷)、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岳绍、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协鼎、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和倩如、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村民格茸、富源县富村镇镇长李正虎作先进事迹报告。 下面,请跟随云南发布一起来看看脱贫攻坚奖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分享的精彩故事。 心中有民在路上“西畴精神”放光芒 文山州西畴县委书记蒋俊 扶贫先进工作者代表 7年前,蒋俊到西畴工作。在这个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石漠化高达75.4%,群众过着“石旮旯里刨饭吃”的苦日子。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用热血汗水与石漠抗争,挺直脊梁向贫困宣战,创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蒋俊立誓做“西畴精神”的坚定实践者,带头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石漠化贫困地区脱贫”的新路子。 他推动实施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3%;主导实施“群众主动、干部带动、精神鼓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模式,并担任指挥长推动落实,5年来累计组织群众投工投劳400多万个,县级补助2.2亿元,撬动群众集资投劳7.6亿元,硬化村组道路2290公里。 文山州西畴县委书记蒋俊 胡晋伟 摄 脱贫攻坚战以来,蒋俊走遍了全县的村村寨寨,用脚步丈量着这片渴望改变的热土。 他探索实施“五分钱自治工程”,群众每人每天节约5分钱,聘请贫困户打扫村内卫生,让群众用自己的钱干自己的事。目前,全县共聘请1469名贫困户担任保洁员,既改善了环境,又实现家边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他带头制定危房改造补助政策,采取“以户找房、以房找人、一户一策”的方式,用2年时间实现1.8万户危房全部清零…… 站在扶贫一线,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尽管对家庭心存愧疚,但当想起群众伍光发给县委送的锦旗,想起脱贫户谭德怀给全县扶贫干部写的感谢信,蒋俊又感到无比欣慰。 2018年底,西畴顺利脱贫摘帽,蒋俊表示,将继续与全县干部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让新时代“西畴精神”永放光芒! 永不谢幕的扶贫英雄 原腾冲市猴桥镇胆扎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兼第一党支部书记郭彩廷 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代表 今年7月11日,郭彩廷在下村扶贫、抢险救灾的途中被泥石流冲下山谷,不幸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 妻子李秀明记得,那天雨特别大。一大早,她感到有些不舒服,便同丈夫说,希望他陪自己去看病。可没多久,郭彩廷就打来电话——“我准备去胆扎了,挺对不起你的,你再等等,等扶贫工作告一个段落,我一定陪你去看病。”李秀明了解丈夫,便只叮嘱他“注意安全”。没想到这竟是夫妻俩最后的对话。 郭彩廷失踪的消息传出后,数百名群众不顾自身安危,自发参与到搜救中。李秀明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只能祈祷黑夜不要来临……而两天后,在离事发地3.4公里处的河道内,郭彩廷的遗体被找到。 对李秀明来说,那一刻,真是晴天霹雳。她甚至很多次想随丈夫而去,但一想到孩子,想到80多岁的老父亲,又只能咬牙挺住。“我总是不能相信彩廷已经离我而去。我知道,如果再次面临这样的情况,他依然会选择这样去做,因为路的那头,有他牵挂的‘亲人’。”李秀明说。 李秀明(郭彩廷妻子) 胡晋伟 摄 在郭彩廷进驻胆扎社区担任党总支部副书记、第一支部书记的105天里,他走遍了全村735户农户;多次走访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2户住房短板户。“有困难,找彩廷”这是胆扎群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家里的白色面包车成了他的移动办公室;在他的帮助下,孤儿余生强的生活有着落了;蔡万雄、蔡明英家的房子盖好了;有精神病史的王根亮和村民走得更近了…… 郭彩廷虽然走了,但他用行动和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是扶贫路上的“阿依帕”(傈僳语“好大哥、好兄弟” 的意思),是乡亲们心里的“撮基帕”(傈僳语“好人”的意思),是同事眼中的“哈勒波”(傈僳语“做事认真,可靠”的意思)。 守住千年梯田,让哈尼古歌响彻田野 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岳绍 扶贫明星企业代表 光靠种田,过不上好日子;贫穷的家乡,留不住年轻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元阳人,面对家乡存在的实际问题,岳绍下定决心要让家乡富起来、要留住这片绿水青山,要让外出的人尽快归乡! 为让红米变得值钱,2017年岳绍的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呼山众创)流转土地700亩,建成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在基地里,该公司选择种植拥有600年基因的红米老品种,让现代人重寻曾经的乡愁和记忆。 没有栽培技术,呼山众创免费培训;没有品牌,他们注册商标、扩大宣传;没有谷种,他们免费发放给贫困户,种植出来的稻谷按每公斤7元保底回收。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在老百姓的红米卖到了北上广,原来市场价每公斤5元的红米,如今可以卖到20元左右,带动了135户贫困户年增收60多万元。 为了帮助老百姓拓宽致富路,呼山众创从国家淡水中心引进高品质的种鱼,在呼山投资1000万建立了标准化鱼苗孵化基地。通过把鱼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教他们如何养殖,成鱼则由公司以每公斤40元进行保底收购。 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岳绍 胡晋伟 摄 鱼苗孵化基地的建成,为哈尼群众摆脱贫困、实现致富开拓了新思路,千年梯田焕发了新的活力。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2000元提高到8000元以上,带动5500多户贫困户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经多方考察,呼山众创决定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130亩,总投资4000多万在旱地上用集装箱养鱼。这种养鱼模式,不对外排放污水,占地面积很小,安全可控,老百姓也不再需要靠天吃饭了。村民流转土地获得了租金、入股拿到了分红,通过这种模式,100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 路子找对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一路走来,我和我的企业带领父老亲乡们‘众创’确实不容易,但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圆千年梯田的致富梦,不仅是我个人的故乡情结,也是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岳绍说。 下一步,岳绍将依托自己的呼山众创公司,带领乡亲们守住千年梯田和蘑菇房,让哈尼古歌响彻田野;让乐作舞,代代相传。 汗水挥洒扶贫路,美了山水富了乡亲 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协鼎 社会扶贫模范代表 在1972年,刚满19岁的李协鼎便与梅果结下了不解之缘。到1995年,他下岗回到农村,当时全县的梅果产业处于低迷时期,成片的梅树被砍掉,看到这些他既难过又痛心。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用1.6万元下岗金创办了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决心拯救全县的梅果产业,带领山区群众摆脱贫困。 为了动员更多群众种树,从2000年起,李协鼎和三个儿媳妇亲身示范教村民制作雕梅工艺和水泡梅加工技术,这是他家的祖传技艺,并帮学会了的村民每家建起一个小作坊。有了卖鲜果和雕梅两笔收入,村民种梅树的劲头更足了!从1995年到2019年的24年间,他们带领村民在松鹤村种下170多万株梅树,面积达3.5万亩,实现人均拥有梅树11亩550株。 靠着这棵“摇钱树”,2019年松鹤村梅子年产量达5200多吨,收入达2800多万元。全村80%的农户都盖起了新房,有100多辆私家车,34户建档立卡户128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持续巩固提升。同时,村民们大力发展林草、林药、林蜂等林下“五味”经济,集体经济近年突破了3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协鼎 胡晋伟 摄 在以松鹤村为样板的基础上,李协鼎将梅果产业的扶贫机制推广到全县,引导、带动全县广大群众建成15.8万亩的优质梅果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核桃、木瓜80多万亩;引导带动5万多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万余人。 “梅果是我的心,梅农果农是我的肝!”企业创建24年来,由李协鼎出资500多万元,解决了多个贫困村的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等问题。自2015年以来,该公司挂钩帮扶乔后镇,出资115万元直接帮助特别困难的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扶贫车间,安排解决485名长期员工和500多名季节性劳动力。 同时,还建立“洱宝育才基金”资助洱源二中20万元,用于帮助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资助5名大学生和2名中学生,每人每月给予他们生活费500元,直至大学毕业。 扶贫济困,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24年来,我履行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与贫困山区群众风雨同舟。未来,我将继续挥洒汗水,尽心竭力谱写山水美乡亲富的壮丽篇章。”李协鼎说。 这里是我的娘家,要常回家看看 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倩如 扶贫好村官代表 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和倩如毕业后便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了浪坝寨村。进村的第三天,她便跟随老主任开始了入户走访。 在第一次走访途中,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背着一筐蔬菜,手里提着土鸡蛋向他们挥手,黝黑的双手被冻得通红……眼前这一幕,和倩如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她毫不犹豫地买下了那些鸡蛋,那一刻她决定要为村民们做点什么。 这么好的鸡蛋卖不出去,实在可惜!平时喜欢看直播购物的和倩如,突然想到开直播帮村民们销售农产品,同时也萌生了开网店的想法。 说干就干!没有网店、没有客服,和倩如熬红双眼去学习;面对村民的不信任、不乐意,她苦口婆心天天去做工作;没有直播设备,她自己攒钱买……就这样,她的网店于2018年4月18日正式营业了。 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倩如 胡晋伟 摄 在一个月后,和倩如终于等来了第一单生意,下单的是一位武汉的客户。但通过成本核算,从村里到镇上光路费就要30元,邮费10元,这是一单赔本的生意!可幸运的是,在驻村队员的帮助下,物流问题得到了暂时解决。 为了提升产品销量,和倩如尝试以大山为背景、穿着傈僳族服饰直播,并时常和网友们聊一聊怒江的民族文化。同时,她还以溜索为噱头,直播背着怒江的山货过溜索。慢慢地,她的网店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关注,销售额也明显提升了。 随着互联网销售初见成效,很多人通过网络认识了浪坝寨,得知和倩如的故事,也愿意购买村民们的农产品。也有村民主动要求加入电商销售队伍,还与和倩如一起搭建网络直播间,浪坝寨村俨然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网红村”。 今年8月,和倩如考上了泸水市老窝镇的公务员,离开了浪坝寨村。 但回首四年的村官生涯,是互联网把她和乡亲们连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把扶贫当家事,把村民当亲人。“今后,我将带着这份‘初心’在农村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舞蹈’,我也默默地告诉自己:我是大山的女儿,这里就是我的娘家,不论走多远,要常回家看看。”和倩如说到。 光荣脱贫户,幸福感党恩 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村民格茸 光荣脱贫户代表 初中毕业后,格茸就回到家里务农,娶妻生子。全家7口人,两个娃娃上学,媳妇和父亲都患有慢性疾病需长期照顾,而他也没法外出打工。家里种植的青稞、包谷等作物也不值几个钱,全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到了2015年,格茸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贫困户的那一刻,我在村子里都不好意思见人。”格茸表示,自己作为村小组干部和有点文化的人,当时便立志要带头摘掉“穷帽”。 后来在各级单位的帮扶下,格茸决定跟着养殖大户学习养野鸡的技术。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格茸家养殖的野鸡每年可以卖6000多元,种朝天椒又有8000多元的收入,加之生态护林员每年1万元的工资,全家的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也越过越好。 2018年底,经格茸主动申请,实现了光荣脱贫。 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村民格茸 胡晋伟 摄 “如今我们脱贫了,不能只顾自己,也应该帮助乡亲们尽快脱贫。”在一次培训中,格茸建议成立“精准扶贫感恩连”,队员来自各村民小组,“连、排、班”可以对应行政村、片区和村民小组,把部队的战斗精神用到脱贫攻坚战中。 经过集体推选,格茸成为了“连长”。队伍出门举队旗、党员需佩戴党徽,帮助村里盖房、帮助无劳动力的村民发展生产、帮助生活不便的老人洗头理发……现在,乡亲们只要看见“感恩连”队伍,就急忙回屋准备酥油茶;对“感恩连”所做的事,都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感恩连”帮扶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泽通村“感恩连”已有48人,组建了文化传承、产业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帮困送温暖4个“排”。在田间地头、红白喜事,只要有合适的时机,“感恩连”就用身边的人和事宣讲党的恩情,用自己的感受宣传党的政策,用行动帮助困难群众。 在格茸等人的影响带动下,目前迪庆州已建起50多支“感恩连”,成为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个个堡垒。“语由口出,恩从心涌,精准扶贫,我感党恩!”扶贫路上,格茸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感恩连”的入连誓词。 用好项目库 脱贫又致富 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正虎 扶贫先进集体代表(富源县富村镇) 富村,寓意“富裕的乡村”,但名不符实。 2017年以前,大部分进村道路晴通雨阻,甚至还有7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近乎与世隔绝。耕地贫瘠,村民住房危旧、饮水靠天。全镇21个村委会中,有2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72户19245人,脱贫,成为村民的渴望与向往。 随着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脱贫攻坚项目库”的重要部署,当地组织1647名干部,形成“村村清”“户户清”台账,编制上报的848个项目全部通过审定,并纳入县级项目库。 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富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正虎 胡晋伟 摄 通过项目实施,全镇硬化通村公路246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42件、危房改造4341户,村村都通水泥路,人人都喝干净水,家家都住安居房,户户都用平价电;争取到产业发展扶持资金8510万元,发展魔芋5000亩、软籽石榴1050亩、建设乌猪养殖小区23组……实现贫困群众产业100%全覆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21个村委会建成“扶贫车间”29个,累计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就地就业;规划551万元用于提升人居环境,并创新实施“1+9”网格化管理模式…… 在项目库统领下,全镇778个项目落地开花,为富村镇打好脱贫攻坚“第一仗”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富村镇实现20个贫困村出列、3830户17605名贫困人口脱贫。 来源: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