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手机 藏着一个个感人故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李晓翠 发布时间:2019-07-10 09:32:57

上世纪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联系主要依靠书信传递。如今,只要手拿一部手机,就可以问候亲人、看新闻、玩游戏、发微信、导航、点外卖、交费、旅游订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之间的联络方式从书信、电报到固定电话、BP机,从移动电话“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变迁。



 ▲ 现在,不仅城市居民用手机,农村也普及了。


今年83岁的李跃琼家住开发区,1969年,她与来村里插队的知青雷荣结为夫妻,并生下两个孩子,一家人日子过得安安稳稳。

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因孩子上学和其它原因,她没有与丈夫一同回城。不断来往的书信成了两人维持情感的纽带。

李跃琼说,见证他们那段情感的家书,装了几箱,至今还保存着。这些书信,  不仅记载着彼此牵挂的情感历程,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当时,信件是亲友之间远距离交流的主要渠道。当然,也有其他联络方式如电报,但电报按字收费,如果不是家中有急事,一般不会“奢侈”地去发电报。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固定电话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当时生活水平低,很多人还用不起,普及率还不 高。李跃琼说,那时只是偶尔去邮政局打电话。

家住虎跳峡镇的和树昌回忆起他的第一部手机时说:“20年前的一天,雨下得很大,我在虎跳峡景区牵马带游客,正准备回家休息,突然有人从后面拉了拉我的雨衣,回头一看,是一个外国游客,不懂中文,支支吾吾在说什么。我想,这么大的雨,也许他想请我送一程吧。”和树昌脱下身上的雨衣给他,自己戴着草帽,冒着大雨把他送到住处。“分别之际,也许是因为感动,那位游客将自己的‘大哥大’手机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我,就这样,我拥有了第一部手机。”

和树昌说,当时在村里拿着“大哥大”打电话是一件非常神气、令人羡慕的事。但每次打电话要跑到村头找信号,周围很多地方没有信号,用起来十分不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话得到了普及。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寻呼机流行一时。2000年,寻呼机发展达到巅峰。那时候,“有事呼我”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不过,寻呼机只是昙花一现,手机很快成了寻呼机的终结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作为奢侈品的移动电话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逐渐被普通百姓接受。于是,打电话、发短信成了人们联系的主要方式。

“最近好吧?您需要什么?过两天,我把家里的农活忙完就来看您……”今年83岁的和金秀老人正拿着手机和大女儿视频聊天,看到大女儿的画面和问候语,老人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生活过得很拮据,那时候要到过年才能吃到肉,平时穿的衣服是补了又补,直到出嫁才有一件新衣服。家里有什么急事要通知亲戚朋友,只能让家中的一个劳动力去通知,路远的三五天才能回来,浪费时间又耽误事情,路程更远点的,只能靠写信,寄出去很长时间才能收到对方回信。现在有了手机多方便啊,  还可以视频,真好用。”和金秀老人说。

今年37岁的张飞,和妻子的爱情就是通过手机连结起来的。当初,两人身处异地,一个在省城昆明工作、一个在香格里拉市工作,三五个月才有机会见面。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双方家庭也有点担心。不能经常见面,他们就通过手机通话、发短信维系感情,爱情得以升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手机从功能机发展到智能机。张飞的手机也更新换代了几次,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现在翻开张飞的手机页面,微信、QQ、美团、优酷视频……当下热门的各种app软件全都有。

张飞说:“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大家享受的是零距离智慧生活。除了微信视频聊天,手机功能真多,有时不想做饭就点外卖,快捷又方便!可以说,一部手机让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腿脚不方便,  以前出行要去车站排队买票。现在进入智能时代,手中有了一部手机,只需下载一个软件,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车票、机票,还可以交电费、电话费,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家住香格里拉市交通佳园小区的李伟平说。

“现在物流挺快啊,2天前买的东西今天就到了,这是我家小宝的学习资料。如今网购真方便,点开手机淘宝各种学习资料应有尽有,价格便宜,售后有保障。”正在翻阅手机的杨晓媛说。

小狗病了不吃食物,村里没有兽医和宠物医生,这怎么办呢?村民和树新正为他家爱犬突然不吃饭而感到手足无措时,手机百度帮上了大忙,他用手机上网一搜,就“跳出”了许多相关知识。

如今,手机已经不单单是通信工具,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人与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之一。早晨醒来打开手机看新闻,出门打车用软件,路上聊天用微信,还可以通过手机点餐、付费,用支付宝购物、余额宝理财……可以说,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学习,处处离不开手机了。


责任编辑:张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