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维西带来“三个第一”——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医生宋登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洪程 发布时间:2019-05-23 07:24:37


宋登新医生(右)在为病人做手术。

到目前,宋登新医生到维西开展卫生帮扶工作仅半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他却给维西带来“三个第一”。

能在维西医疗卫生领域创下“三个第一”实在不简单,用维西县人民医院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宋医生创下的‘三个第一’是一笔惠及民生的宝贵财富,有利于促进卫生资源均等化,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有利于促进精准扶贫。”

要找宋登新医生做一次长时间交谈很不容易,因为他的时间太宝贵了,从去年11月到维西人民医院开始到今年4月22日,宋登新医生做外科手术107例。此外,他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维西县医院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对这种高负荷的工作,宋登新医生却习以为常。他说:“这种繁忙的工作我早就习惯了,不忙心里反而觉得不舒服。”

正是这种长期的繁忙让宋登新医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维西创下了“三个第一”。

维西县医院首例脊柱手术成功。4月19日,白济汛乡共厂村傈僳族青年香港脊柱手术圆满成功,弥补了维西县一项医疗技术空白。香港是共厂村建档立卡户,他在做活时出事故导致脊柱严重受伤,香港家生活困难,且妻子还怀有身孕。救治一个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如果香港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能瘫痪,那对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手术成功后,香港感激地说:“我遇上宋医生就像遇上了活菩萨,感激之情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

在维西这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民族地区,像香港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之前,维西县所有患了类似疾病的患者都要到大理、昆明等地做治疗,但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众没有外出治病的条件,只能一直拖着,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残疾,难怪香港把宋登新医生当成了活菩萨!

到现在,维西县医院已经成功做了4例脊柱手术。宋登新医生说:“维西县医院具备做脊柱手术的硬件条件,只是医生受技术条件限制没有开展这样的手术。因此,遇上类似的病例,医院都采取转院的办法处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宋登新医生离开维西后,这样的手术能做吗?回答是:能!因为宋医生在县医院外科起到了“传帮带”作用,在宋登新医生的指导下,维西县医院外科主任杨胜东已能顺利完成脊柱手术。

对于维西县的医疗水平问题,宋登新医生讲了这样几句话:“维西县的医疗卫生设备不错,医生的医疗水平也不错,关键在实践环节上存在差距。当地干部群众要相信自己身边的医生,不要一点头疼脑热就跑大理、昆明。”

维西县医院首例伤口持续减压吸引技术成功。余向兵,白济汛乡碧洛村人,今年14岁,在赶路途中被山上掉落的石头砸伤腿部,造成骨头移位,并压迫血管致腿部失血。几经辗转,余向兵被送到县医院时腿部失血已经6个多小时。再过两小时只能截肢处理。要做这样的手术必须采用伤口持续负压吸引技术,而此前,维西县没有人会使用过这一技术。很多医生想到了“转院”这个办法!然而,转院浪费的时间会让余向兵失去一条腿。此刻,宋登新医生站了出来,决定为余向兵做手术。手术很成功,余向兵的腿保住了,全家人无不感激涕零。

“现在,维西县医院外科已掌握了这项技术,今后遇到类似的病例,我们自己也能治疗了。”杨胜东说。

到目前,维西县医院采用伤口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已经达12例。

首次在维西县建立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流程。由于观念滞后等原因,过去,维西县医院没有科学完整的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工作流程,只重视做手术,轻视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工作流程,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宋登新医生到维西县医院后,与外科同事一道研究制定了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工作流程。对于为什么建立这样的流程,宋登新医生说:“要做好医生,不做开刀匠。”

维西县医院负责人说:“在宋登新医生身上我们一方面学到了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学到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他为卫生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宋登新是采用什么方式传道授业解惑的呢?宋登新医生说:“我通过两种渠道帮助同事们提高业务水平:一是上手术台指导。我做手术让同事学习的同时大胆让他们亲自动手做手术,我在旁边指导。二是查房讲课。我带着同事在查房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提高同事医疗水平。”

对于维西县大量病人外出就医的情况,宋登新医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维西是深度贫困县,外出就医增加了群众负担。另外,大量病人外出除了技术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缺乏对维西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从病历看,多数病人不必要转院。”

“因病致贫在维西很突出。我们希望上海宝山区多派专家到维西开展卫生帮扶,培养更多的本地专家,造福群众。”维西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说。(杨洪程)



责任编辑:马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