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 学 生 都 不 能 少——康普乡中心完小“送教上门”侧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余丽芹 发布时间:2019-04-30 10:31:21

“明天‘送教上门’的有中心完小的5位教师和校医及乡政府分管领导,送教对象在两个村两个山头,各科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备好课,校医要带好相关器材,给学生做个体检……”

4月11日晚,维西县康普乡中心完小4月份“送教上门”的第一天,夜幕降临才回到学校的送教团队聚到一起,安排部署第二天的工作。

4月12日早晨8:00,康普乡中心完小校园笼罩着一层薄雾,初升的太阳照在学校后面的山顶上。送教队伍出发了,7个人两辆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辗转两个半小时,才到达今天送教的第一站:阿倮村马底村民小组李红花家里。

据语文老师沈亮宏介绍,李红花本来应该是三年级的学生,但她患有癫痫病,一年级春季学期频频发病,无法正常上学,二年级时只能休学了,休学以后,为了让她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每个月老师都会为她送教上门,决心让她完成小学的课程。

听到老师们的声音,李红花飞奔出来,激动地扑进了老师的怀抱。

“李红花,这是你的营养餐,你把它收好。”康普乡中心完小校长马超将营养餐送到李红花的手里,并用傈僳语与李红花的奶奶交流,将李红花上学期的生活费交到了奶奶的手里,叮嘱奶奶多给李红花加强营养,也要积极治病,争取早日回到学校学习。

这次送教,老师依旧给她带去了相关的学习用品,并由校医给她做了身体检查。

在李红花家的屋檐下,康普中心完小的老师们在临时教室为她开展了一对一的教学。沈亮宏老师的语文课,罗英俊老师的数学课,和晓华老师的科学课……尽管只有一个学生,但老师们丝毫不马虎,检查作业、讲学、布置作业,一对一的教学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李红花的奶奶非常感谢老师们,她说:“娃娃生病了,没有办法上学,幸亏国家政策好,老师也这么关心孩子,非常感谢老师们。”

下课了,“送教”队伍要去下一个点,告别李红花家时,孩子依依不舍。李红花说:“我也很想跟我的同学一起去学校里上课,但是我生病了,没办法到学校学习。可是我很幸运,老师们没有放弃我,我很感谢他们,我要积极治病,病好了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同组的李平,情况与李红花不同,今年7岁的他,由于肢体二级残疾、智障,无法行走,对他的教学就是能够陪他说说话,玩玩具,简单开发智力,教会他不抵触陌生人。

简单地吃过午餐后,送教队伍再次出发了。

到达送教第二站札子村里底组时,已经是下午3:50。该组的两个学生永保和阿登是州特殊学校的学生,康普中心完小受州特殊学校委托,专程到这里看望这两个孩子,给他们送去牛奶,也送去老师们的关爱,同时进行简单的教学:听歌、看画等。

罗英俊说:“特殊学生是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我们要让他们享受到公平教育,我们组织‘送教上门’活动,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学生体会到社会、学校和老师们对他们的关心。”

和晓华说:“每个月来到他们家里面都感觉有所变化,看到他们能或多或少地学到一些知识,我们都感到非常开心,非常欣慰。”

据介绍,自实施集中办学以来,康普中心完小共有24个班1000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时到校上学,但极少数孩子因为患有不同程度的特殊疾病或智力障碍,不能到校上学。学校为了让这些孩子享受到一定程度的义务教育,每个学期每个月都为这些孩子“送教上门”,每次的送教时间持续三至四天。

“这些特殊学生,有些是由于常年生病,有些患有先天性疾病,无法正常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对这些学生,我们因才施教,或是教给他们一些生活常识,或是教授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长大后能够适应社会,同时,体现我们对特殊学生的重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康普乡中心完小校长马超说。

回到学校时已是晚上20:00,老师还在和孩子们上自习。校园里传来朗朗读书声,我们盼望着像李红花一样的孩子们能早日康复,回到这些孩子们中间。

4月13日,星期六。全寄宿制学校结束了一周的教学,家长们早早地聚集在校园里等待孩子们放学。由于学校位于澜沧江西岸,中间要经过一座人马吊桥,监管学生放学回家成了老师的又一个责任,为了确保家长和孩子们安全通过人马吊桥,学校组成值班教师护学队,保证他们安全有序地通过。不远处的康普大桥已经破土动工,不久的将来,这座连接东西两岸的桥梁将承载起康普更多的希望,改善通达条件。康普中心完小分20人一组过桥,每个周末都要用2个多小时过桥的故事,将成为历史。

“送教上门”的故事还在持续,这支送教队伍里,有30多年教龄的沈亮宏老师,也有年轻的和晓华老师。他们用爱心点亮一盏盏心灯,让特殊学生感受到了光明和温暖。


责任编辑:马建军